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记:当《阿Q正传》要改编为电影时,鲁迅对改编者说:“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在逝世前不久,鲁迅又说:“《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众所周知,阿Q形象的核心性格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有四种实现的“妙法”。其一,孬汉不言当年勇。经典表现:“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二,对缺陷十分忌讳。经典表现:因头皮长癞而忌“赖”、“亮”、“灯”、“烛”等。其三,借势于…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阿Q正传》(节选)是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节选中有这样一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小D”读作“小Di”。其实不然。《阿Q正传》第一次出现“小  相似文献   

3.
<正> 《青年作家》一九八五年第十一期的末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鲁迅并不喜欢《阿Q 正传》”!这篇短文抄引了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所说的几段话作为有力的论据。很快,上海的《报刊文摘》(第三○八期)摘引了这篇短文,标题改为“鲁迅并不以为《阿Q 正传》是他的代表作”。文章虽然登在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他生前的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曾经不止一次地肯定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他热情地说:“《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①学习毛主席有关《阿Q正传》的言论,特别是其中有关阿Q的言论,对理解这篇小说塑造的阿Q典型及其现实意义,会有很大的启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5.
我看这“Q”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被选人高中课本第五册(节选)。在谈到鲁迅先生为什么给故事的主人公阿Q取名“Q”的时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一书,从众多的说法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关于“Q”的不同解释。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阿Q正传》的评论可谓多矣。但谈论得最多而又众说纷纭的,是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问题,以及阿Q的精神负担与革命问题。本文想从阿Q这一形象本身出发,并严格顾及鲁迅当时思想实际,谈谈个人关于这几方面的认识。一、鲁迅为什么写阿Q这个典型回答这一问题,先要搞清阿Q是个什么样的典型。一九二一年《阿Q正传》发表后,就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谁护短、“犯忌”,或是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阿Q 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发表在当时《晨报副镌》的“开心话”上,因此,必须愉悦读者。寓庄于谐。风格为传媒的性质所制约。鲁迅是操纵笑的大师,然而笑中有泪。冶秋在一篇《〈阿Q 正传〉(读书随笔)》中说: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看  相似文献   

10.
又一次读《阿Q正传》,又一次被鲁迅先生感动和震惊。他深邃的目光,犀利的语言,直指人心的思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穿过阴霾的黑夜,飘荡在世纪的上空,撞击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早已成为国民的一面镜子,“是中国人品行的结晶”(周作人语)。阿Q欺弱怕强、欺软怕硬、既凶恶残忍又懦弱卑怯,既自高自大又自卑自贱,既圆滑诡辩又笨拙讷口,既精神胜利又现实失败。在阅读中,笔者特别注意阿Q的语言。在《阿Q正传》中,阿Q说的话很少,约40余处。其中断续的、即兴的、应酬式的就有25处,剩下的16处中,属于被迫式的有“打虫…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鲁迅在创造阿Q形象中成功地选择了创作主体,并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鲁迅选择阿Q作为传主,主要是借阿Q的“躯壳”,来塑造他的“国民魂灵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15.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也是《阿Q正传》发表六十周年。关于《阿Q正传》,鲁迅在好些文章中谈过。一九三三年,他在一篇变换笔名写的论时事的杂文《再谈保留》中也曾顺为谈及,是这样说的:“十二年前,鲁迅作的一篇论《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一篇杂文,原是投给《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因为揭发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罪行,被检扣未能登出,后来收入《伪自由书》中,按原稿不加改动。因此,这篇化名文章,虽然谈的是自己的作品,却只能用别人的口吻说“大约是想……”云云,而实际是明白告诉了我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记得当年我在高中读书时,慕名读过《阿Q正传》,读后觉得小说挺幽默,阿Q这个人很好玩,像个小瘪三,至于阿Q能进入世界文学画廊,我有些茫然,心中不免有“名不副实”之感。大学高年级听李何林开“鲁迅专门化”讲《阿Q正传》,仅“精神胜利法”就讲了五课时,当时深为李先生博大精细的学问所折服,阿Q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也站了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过去因没读懂《阿Q正传》就妄加褒贬而惭愧。当我步入中学讲坛后,《阿Q正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的第一篇著名的小说。该小说自发表后已被陆续翻译在了英、法、日、俄等二十几种语言文字,成为全世界进步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试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从选词、句型句式结构及修辞等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阿Q正传》英译本在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