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日报》是苏州市委机关报,四开四版,周六刋,星期一无报。全社180人,其中编辑部60人。设总编一人,副总编四人,实行总编负责制。设总编办公室、经济部、政文部、副刊部、美术摄影部、群工部、新闻研究室以及人事科、资料室、经理部,有自己的印刷厂。《苏州日报》的办报原则是:党报性质,当好喉舌,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版面安排、栏目设置都以此为中心。头版是要闻版,二版是经济版,三版是政文收,四版是综合副刋。《苏州日报》的宣传以经济工作为重点。原因是:按工农业年总产值算,该市在全国48个大中城市中排为第四(年工农业总产值156个亿),以工业总产值算,排在全国“百亿”十城市的第八位。  相似文献   

2.
刘文洪。1962年4月出生,属虎却不喜欢虎。至今吃了17年的新闻饭,17年的青春付给《苏州日报》。当了1年记者、10年副主任、1年主任、3年副总编辑、1年常务副总编辑,2002年11月起担任《苏州日报》总编辑。1998年获主任记者职称。在操持新闻之余,还喜欢一点风花雪月,出了三本个人专集。书名分别为《独坐黄昏》、《好说歹说》和《雪落无声》。  相似文献   

3.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于2003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由中共苏州市委批准成立。集团下属七报一社一刊:即《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张家港日报》、《常熟日报》、《太仓日报》、《吴江日报》、古吴轩出版社(江南音像出版社)和《苏南科技开发》刊物。集团经营实体有苏州报业广告公司、苏州日报印刷中心、苏州报业发行中心等全资企业以及苏州城市报业广告公司、金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  相似文献   

4.
苏州,是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城,又是处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名城。作为这座古城名城的党报——《苏州日报》,连续6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尤其是包括一个难得的一等奖,这在全国地市级党委机关报中创造了奇迹。2007年以来,全国新闻界特别是全国地市级党报前来学习取经的同行络绎不绝,甚至有不少专家和学者称其为“苏州日报现象”。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苏州日报》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迈出如此矫健的步伐,打造出如此惊人的精品工程?在跨入2008年新年之际,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刘文洪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在与其采访交流中,刘社长道出了他们连续6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的“苏州日报现象”奥秘。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是城市党媒的一面旗帜,是弘扬主流声音、传播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武器。多年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苏报集团)始终把新闻评论放在突出位置,下足功夫。不仅在《苏州日报》头版适时配发社论以及评论员文章,而且在第二版开设了“新苏时评”专栏,还在每周二至周五固定推出4个“时评”专版。再加上“引力播”客户端“时评眼”、微信公众号“苏州圆桌”“思想+”理论月刊等,组成了一个放大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的新闻评论矩阵,让新闻更有分量。  相似文献   

6.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2010年经营总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17.35%,实现利润上亿元,同比增长15.2%。三报日均发行总量超过了64万份,同比增长7万份。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刘文洪认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传媒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转型升级这一重点,全力打造一个拥有强势媒体、拥有先进技术、拥有财力支撑、拥有经营规模、拥有优质人才的现代传媒集团,在创优体制机制、构建全媒体运作体系和拓展文化产业中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去年7月24日,《苏州日报》在一版上开辟了新闻110栏目,公布了新闻110的热线电话和手机号码,目的是畅通渠道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充满深情地解决群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一举措立即引起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反响,每天的热线电话陆续不绝,有为党报提供新鲜活泼的新闻线索的,也有向党报反映百姓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作为《苏州日报》的一名年轻记者,高坡虽然从事新闻工作仅仅6个年头,却在党的新闻事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多次在江苏省和全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奖,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新闻奖评比中二次获奖,尤其是在不久前揭晓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一举夺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全国惟一获得一等奖的地市级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9.
苏州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又是沿海经济开放区。改革开放14年来,苏州的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连续7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第四,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原有的四开四版苏州日报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苏州市委决定并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从1993年1月1日起改出对开四版大报,日刊。  相似文献   

10.
陆晓波 《新闻传播》2006,(12):24-25
在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全球化对于媒体的影响非常大,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闻传播的同质化,所以,“本土化”这三个字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传媒人所提起。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媒体都应该承担起宣传本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新闻报道,应该认真做好本土新闻的宣传,努力报道本地现代化建设成就,这对于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怀、建设家乡的热情,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苏州日报》坚持走本土化道路的经验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苏州日报》连续7年10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单报广告到账收入也已连续多年在一亿元以上,被中国记协称之为全国地市报的“苏州日报现象”。在这一精品工程的打造过程中,改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有力的佐证,在《苏州日报》10次获得的中国新闻奖中,版面获奖就占了4次。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于2003年10月21日揭晓。《苏州日报》又有两件作品荣膺这一奖项,其中2002年12月9日一版版面获二等奖,消息《昆山:全球化催生金蛋(主)每天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 出口1000万美元 财政收入1000万元(副)》获三等奖。而在2002年第十二届中国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于2003年10月21日揭晓。《苏州日报》又有两件作品荣膺这一奖项,其中前年12月9日一版版面获二等奖,消息《昆山:全球化催生金蛋(主)每天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出口l000万美元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选揭晓,《苏州日报》"行走团队"集体实施的《发现城市软实力》,荣获系列报道一等奖。有业内专家在审读报告后指出,本组系列报道不仅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化和社会学价值,同时也是通过"走转改",让宏大主题"软"下来的一个成功范例。2013年10月17日,《苏州日报》启动了由10多名骨干记者组成的"行走街区"报道组,用一个月的时间,先后走进苏州城乡的15个特色街区和南京高淳  相似文献   

15.
伴着新世纪第一天暖暖的阳光,新世纪第一份《苏州日报》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读者的视线。整整20版组成《欢庆新世纪特刊》,精心策划采编的内容和匠心独运的编排艺术成为一份新世纪的礼物,给了广大读者一份惊喜。 这份礼物,洋溢着新闻工作者跨世纪的激情,倾注了为读者奉献的一片真情,当之无愧成为集体智慧和拼搏精神的结晶。 离世纪之交还有近一个月,苏州日报从社长到总编,从部主任到记者编辑,就在集思广益酝酿如何办好新世纪的第一份《苏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给农村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近年来,苏州日报针对苏州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努力改进采编业务,使农村报道成为“农家贴心人,城乡连心桥”,受到读者好评。注重新形势下农村报道的社会性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苏州农村的改革发?..  相似文献   

17.
<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内容创新是媒体赢得读者的核心。面对以短视频、短信息为主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如何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新闻报道力度,讲好本地故事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江苏苏州日报社苏州新闻出版集团通过融媒改革,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苏州故事,积极展示新闻战线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成效。苏州日报社旗下《姑苏晚报》的“96466故事苏州”栏目,依托《姑苏晚报》纸媒基础,使用苏报集团新闻客户端“引力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传播手段,深挖苏州人身边的故事。该栏目采用视频、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用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观看方式,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于2003年10月21日揭晓。《苏州日报》又有两件作品荣膺这一奖项,其中2002年12月9日一版版面获二等奖,消息《昆山:全球化催生金蛋( )每 主天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出口1000万美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 ) 获  相似文献   

19.
苏州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又是沿海经济开放区。改革开放14年来,苏州的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连续7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第四,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原有的四开四版苏州日报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苏州市委决定并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从1993年1月1日起改出对开四版大报,日刊。  相似文献   

20.
一些老苏州大概还能记得,50年前的苏州,曾有一张反映抗日战地消息的报纸,名叫《东战线阵中日报》。《东战线阵中日报》,是由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国民党三战区军委会主办的,委托当时在南京任《朝报》主编的张慧剑来苏州编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一天,张慧剑同《朝报》编辑人员施白芜一起,从南京风尘仆仆来到苏州,特意来找《吴县日报》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