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阅读驳论文,除了参照阅读立论文的方法外,还有几点需要指出: 1.驳论文一般都在开头摆出敌论。要分清敌论论点和敌论论据。 2.作者的正面观点(即中心论点)是和敌论论点针锋相对的。有的驳论文在亮出敌论点后就随即提出正面观点,如《俭以养德》,有的驳论文非但开头不提,甚至全文都未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加以表述,如《“友邦惊诧”论》,这就需要自行归纳。 3.反驳的方法,从反驳对象看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从表达方法看有归谬法、反证法、矛盾法等。要能在阅读中辨明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驳论文无非是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要么驳论点,要么驳论据,要么驳论证;或者兼二驳之,或者兼三驳之。其主要目的是证明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为假,与此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为真。一正一反,相辅相成,而这些都需要技巧。这个技巧就是逻辑形式及其规律。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灵活地使用了这个技巧。下面就本篇反驳的内容及方法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作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驳倒敌方论点后,为什么还要援引《申报》新闻? 《“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前七段,首先揭露事实,引出谬论,然后层层深入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已形成了完整的驳论体系,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还要补上八、九两段呢?作者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驳斥对方论据,从而进一步摧垮反动论点。  相似文献   

4.
驳论又称“反驳”,它在批判、否定某种错误或反动的论点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论点。一般来说,写驳论文总是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把敌论的观点摆出来,然后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摆敌论时,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应旗帜鲜明。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三种:驳斥论点、驳斥论据和驳斥论证。其中驳斥论点是最重要的,而驳斥论据和论证是为了反驳论点。恰当合理地运用好驳论方法,会使文章收到一般立论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鲁迅的杂文《文学与出汗》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文。  相似文献   

5.
驳论又称“反驳”,他在批判、否定某种错误或反动的论点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论点。一般来说,写驳论文总是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把敌论的观点摆出来,然后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摆敌论时,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应旗帜鲜明。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三种:驳斥论点、驳斥论据和驳斥论证。其中驳斥论点是最重要的,而驳斥论据和论证是为了反驳论点。恰当合理的运用好驳论方法,会使文章收到一般立论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鲁迅的杂文《文学与出汗》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文。  相似文献   

6.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时事短评 ,它以强烈的革命义愤 ,具体、确凿的事实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爱国学生的无耻谰言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妄图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 ,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的驳论文。教学时可通过“三看敌论点 ,三学驳论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看敌论论点的出场。文章引出敌论论点 ,树立驳斥的靶子 ,有别于一般驳论文。一般的驳论文一开头就直接引出敌论点 ,使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神气十足的形象 ;而《“友邦惊诧”论》则是先摆形势 ,交待学生请愿的…  相似文献   

7.
驳论文从批驳的方法上看,可分为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三种形式。一般驳论文章对这三种批驳形式的运用各有取舍侧重,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却能把它们一并都用上,融为一体,而且运用得那样自如规范,加上那犀利生动的语言、完整的结构,对学生全面认识驳论文技巧,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驳论又称“反驳” ,它在批判、否定某种错误或反动的论点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论点。一般来说 ,写驳论文总是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把敌论的观点摆出来 ,然后有的放矢 ,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摆敌论时 ,反对什么赞成什么 ,应旗帜鲜明。批驳敌论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驳斥论点、驳斥论据和驳斥论证 ,其中驳斥论点是最重要的 ,而驳斥论据和论证是为了反驳论点。鲁迅的《文学和出汗》是一篇驳论性文章 ,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呢 ?生活中一锅滚烫的开水 ,怎样制止它的沸腾呢 ?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加冷水 ,二是熄灭灶底的火。“加冷水”的确是一种聪明而简…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驳论性的杂文,全文仅一千一百字,可是气势磅礴,语言锋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这篇文章在反驳艺术上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抓住要害,层层深入,致命一击。射箭要有靶子,批驳要摆出敌论。文章的开篇就通  相似文献   

10.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针对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国民党反动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电文而写的驳论.大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一篇短小杂文,何以竟能起到如此的作用呢?与敌论辩,鲁迅不赞成“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而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重伤者”,本文不是罗列事实,而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抓住电文“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要害,进行层层驳斥.  相似文献   

11.
休谟的怀疑主义不仅终结了理性主义,也终结了经验主义。休谟在《人性论》中对因果关系理论进行了论证,其中包括三个前提条件和一个原则,使归纳问题的本质得到说明。归纳问题使归纳推理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后来的哲学家们对此纷纷讨论,其中卡尔纳普的概率逻辑方案备受关注。卡尔纳普用演绎方法研究归纳过程,引进了概念确证度或说是验证度。通过论证,卡尔纳普把逻辑地确定概率P的问题转换成确定状态描述的概率,使归纳问题得到解决。然而,用演绎的方法来研究非演绎性的归纳逻辑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3.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14.
“鹅湖之会“拉开了“和会朱陆“的帷幕.元代,吴澄“宗朱而崇陆“,在“和会朱陆“中有贬朱褒陆的倾向.徽州学者郑玉则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朱、陆之学各自的利弊,认为应汇两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郑玉“和会朱陆“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及后代学者,为理学内部阵营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泗州戏是历史上流布于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地方戏曲的演绎样式,它因乎唱腔婉转优美、柳琴乐器伴奏、句尾鲜明拖腔、声调哀怨悠长的艺术特质而使得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拉魂腔"或"柳琴戏"。  相似文献   

16.
从ESL和EFL的区别反证"听说领先"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似乎成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原则。笔认为这一教学原则既不客观,也不科学。如果再不予以纠正,会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误导性影响。本从ESL和EFL的区别驳斥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在中国,并从我国实情出发,根据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和英语专家们的经验之谈进一步论证了我国的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  相似文献   

17.
老子围绕“无为自然”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在为人、为政二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了为政智慧和为政理想的三层境界:“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一方面要求为政须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民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为政者把握“四不”领导学和“三宝”生存法则,实现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的至境。  相似文献   

18.
“回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者“回乡”方式有两种:心理的追忆和现实的无奈,前者温馨无比,后者则表败萧瑟。从二者的强烈反差中可窥测出鲁迅毅然“走”于无望的黑暗现实时的那份果敢、坚定与孤独。  相似文献   

19.
鲁迅散诗《秋夜》开头的两株枣树的写法,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不断议论。这不是修辞上的反复手法,更不是“故作闹刷”,“徒弄花样”,而是一种属于鲁迅的创造性特殊表现手法。章以鲁迅作及其他书论证了这种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