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韶龄 《寻根》2006,(2):64-67
南京是一座六朝古都,也是(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建都之地,历代帝王都对她情有独钟。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南京近代建筑不仅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近代实业的实录,而且记载着近代中国口岸开放以后,基督教及洋行给南京带来的西方建筑文化。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批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中国传统形式建筑和新民族形式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司制度起源于西方,是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近代中国在"仿行西法创设公司"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变革,从而使得近代中国的公司产生了家族企业、员工队伍同乡化与行帮化和"官利"制度等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但却符合国情的制度性变异。探析近代中国公司制度"淮桔成枳"的变异及本土特色,有助于深化近代中国企业史乃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今中国企业的公司制度建设,亦具有历史启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镇江文宗阁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亲自题写阁名与"江山永秀"匾额。它不仅囊括了先秦至乾隆之前中国历史之主要典籍,而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与专门领域,历来享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之美誉。镇江文宗阁成为收藏《四库全书》抄本的七大阁之一,这是令历代镇江人值得骄傲与庆贺的一桩文化盛事!然而,名震一方、惠泽江南的文宗阁,随着时代风云之翻卷激荡,其命运颠沛乖舛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在近代中国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等等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简单地把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归结为某一类型是不符合历史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在晚清时期都已经出现,只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种族民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对外开放、西方市政文明的输入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城市中以近代工商业为主体的近代经济职能的增长,使城市的经济内容、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了城市近代化的质的转换。为此,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6,(3)
正旧时,镇江"洗三"习俗具有很浓的情趣。《镇江风俗》《江苏乡土志》等书,对此多有描述。所谓"洗三",就是婴儿出生后第三日,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消灾所举行的沐浴仪式。"洗三"也叫"三朝洗儿",是旧时镇江婴儿诞生礼仪中的大吉仪式。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同时,也有着为婴儿洁身防病的实际意义。旧时,镇江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6,(2)
正旧时,镇江城郊及东乡、南乡一带民间建房造屋时,有一个很有趣的民俗现象,即瓦木匠掌尺师傅会一边劳作,一边说出一连串的"吉语喜话",以示向主家道喜贺吉。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说喜话",又叫"说好"。过去,镇江民间建房造屋,大都聘请苏北扬州、江都手艺精湛的瓦木匠师傅承建。他们在建房造屋时擅讲"吉语喜话",久而久之,建房造屋"说喜话"的习俗,便在镇江城郊及周边农村传开,并传承给土生土长的镇江手艺人。听健在的老瓦木匠师傅讲,镇江建房造屋"喜话"一般  相似文献   

8.
《寻根》2017,(2)
正镇江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长江和大运河在此构成黄金十字水道,是长江下游重要港口,一度成为扬州评话艺人常年说书演出的大码头。据《镇江市志》记载:"清末,镇江有书场36家。"1929年镇江为江苏省省会,评话艺人们更是竞相来镇,多时上百人,王少堂、康又华、戴善章、朱德春等各派评话名家均携带家眷在镇江定居,以方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成就最大、所用精力和时间最多的两项事业就是办企业和办教育,且几乎是同时开始、齐头并进。张之洞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不仅表现为办学堂多、类型广、范围大,更重要的是他在废除...  相似文献   

11.
最近,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东北大学的部分建筑被列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著名大学的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尚属首次。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所名校建筑有: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及东北大学旧址。这4所大学多建于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较早的大学,其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堪称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这些建筑之所以值得保护,不仅在于它们具有上述值得珍惜的文化价…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中国近代社会,宗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宗教不幸沦为侵略者的帮凶和野心家的工具(如立孔教为国教运动),在"科学"、"民主"思潮的挤压下,成为专制、愚昧和迷信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周舟 《寻根》2020,(2):86-93
新乡地处河南北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在历史上是传统的北方内陆城镇。晚清时期,新乡与沿海城镇相比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较小,社会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到了20世纪初,随着京汉、道清两条铁路交会于新乡,使新乡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乡的历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深深影响到新乡近代建筑的发展,因而对于新乡近代建筑的研究有助于探究新乡近代城市发展和近代建筑史。  相似文献   

14.
通常认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之"李约瑟难题"是在1964年提出的。实际上,在1944年浙江大学研讨会上,李约瑟就与我国一批学者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清末民初,严复、梁启超、冯友兰、任鸿隽、王阧等都不同深度地论及和研究了这个问题。1944年,李约瑟的观点已经形成。李约瑟坚持社会因素决定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与他1930年参加第一次科技史国际会议、受苏联学者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周秋光 《寻根》2022,(1):127-128
欣闻郭常英教授与岳鹏星博士新作《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出版,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领域又添新葩,值得庆幸和为之点赞!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是郭常英教授新开辟的学术研究园地.在她对此用功着力之前,学界对慈善义演的关注甚少.她之所以能见及此,是因为她深刻懂得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明白和领会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6.
恰值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镇江也拉开“镇江展演”序幕,江苏省昆剧院以素有“百戏之祖”称誉的精华版《牡丹亭》唱响其序幕的同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也在镇江博物馆举办,展出的近200幅摄影精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苏省“非遗”神韵及其保护成果。该活动恰逢中国端午节,主办方因此举办”流淌的记忆·发现镇江,感受生活,第一楼街民间艺术嘉年华”,组织包粽子、织鸭蛋网比赛和剪纸、泥塑、编织及田歌、评话、扬剧、马灯阵舞等民间技艺大比拼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其康 《大理文化》2009,(Z1):110-111
2001年,是云南省下关茶厂在漫长的历程上走过的第60个年头。下关,从近代以来始终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但人们也许还不曾知道,下关还是驰名中外的"下关沱茶"原产地,而专门生产下关沱茶、下关紧茶的就是有着60年历史的云南省下关茶厂(即后  相似文献   

18.
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该书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仅手抄7部,分别建阁贮之,此即被称为"内廷四阁"或"北四阁"的北京大内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和盛京(今沈阳)故宫之文溯阁及被称为"江南三阁"的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和杭州圣因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从"传统学术转型"观察清代学术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转型"(Constructing Modern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是一个庞大且具重要意义的课题。欲探讨这个近代史上中、西学术援引、裂变与互渗的复杂过程,至少得从两大面向展开:一是探讨中国传统学术自身的统系及变化,一是寻绎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过程,而前者尤其重要。无后者,固不足以知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近代性发展;无前者,则不仅无以知吾国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