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书的训诂条例指的是每一位训诂家在注释古书时所自行遵守的规则。尽管不同的训诂著作各有其特点,但总的看来,历代的训诂家还是重视前代人已有的成规。所以其中必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则。这说明,古人对语言这一社会现象还是有许多共同的认识的;也就是说,有许多共同认识到的语言学原理贯串各种规则中。我们今天分析古人训诂的条例,分析古人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必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汉语的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陆精康 《语文教学之友》2000,(6):40-40,F003
杨树达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古人行文有“省句例”。杨先生指出:“古人文中,常有省略一句者。其所以省略之故,有由于说者语急不及尽言,而记事者据其本真以达之者;有由于执笔者避繁而省去者。”从求简练、避繁复这一角度看,省句是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手段,其与语法范畴内的“句子成分省略”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3.
《正杨》是明代大学者陈耀文专门订正杨慎《丹铅》诸录的舛误而写的考据学著作。《正杨》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纠正杨慎引证材料之误;二是揭发杨慎伪造古书之过;三是批驳杨慎论证之失;四是补杨慎说之不足。《正杨》在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论争使许多学术问题愈辩愈明;二是在论争中逐渐建立起学术规范;三是纠正明代空疏学风,逐渐形成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4.
我二年以来,蓄意要辨论中国的古史,比崔述(清考据学家——编者)更进一步。崔述的《考信录》确是一部极伟大又极细密的著作,我是望尘莫及的。我自知要好好的读十几年书,才可追得上他。但他的著作有二点我觉得不满意。第一点,他著书的目的是要替古圣人揭出他们的圣道王功,辨伪只是手段。他只知道战国以后的话足以乱古人的真,不知道战国以前的话亦足以乱古人的真。他只知道杨、墨的话是有意装点古人,不知道孔门的话也是有意装点古人。所以他只是儒者的辨古史,不是史家的辨古史。第二点,他要从古书上直接整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列为教学目的之一。这能力的内涵,一般理解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这里所提的“认读能力”不仅是指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而且要能初步弄清浅易文言文的句读。即阅读未经标点的原文,能正确地断句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古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古人很重视句读,因为辨明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可见古时侯小孩子读书,一开始就要学习句读。《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子读书一年以后,要考  相似文献   

6.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提并论的我国最早的游记著作,大概可追溯到西晋咸宁太康年间在汲郡出土的竹书《周王游行记》;《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孔子和学生春游的事《诗经》中也有许多出游的记载,有"泰山岩岩,鲁邦  相似文献   

7.
古法潜望     
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万毕术》,是最早记载潜望镜原理的古书了。书中说:"取大镜高悬,置水盘于其下,则见四邻矣。"我们也来防照古人的方法,进行潜望实验。  相似文献   

8.
课间     
古人著作集的名称由来古人著作集的名称,通常是根据一定的规律来取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以作者的本名为集名,如《杜审言集》。二、以作者的字或号为集名,如曹植(字子建)的《曹子建集》。  相似文献   

9.
近读古书,发现许多古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如磐石的信仰。如《礼记·大学》中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相似文献   

10.
《经传释词》是一部对古汉语虚调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书。作者王引之是清代训诂学家,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 作者正引之鉴于古书中的虚词,古人往往不加解释,或以实词意义去解释,因而杆格不通。于是他对《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时古书中的虚词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编撰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11.
乾嘉学派治学方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者辈出,著作如林.据《清代朴学大师传》统计,仅著名史学家就有八十八人.《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历史著作达二千四百三十七种.不仅史学如此发达,清儒在经学、小学、校勘学、金石学、方志学以及工具书的编纂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许多著作到现在还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必须阅读的参考书.清代学术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和乾嘉学派的兴起是分不开的.所以梁启超说:"夫无考据之学则是无清学也,故言清学必以此时期为中坚."郭沫若同志也说:"欲尚论古人或研讨古史,而不从事考据,或利用清儒成绩,是舍路而不由."本文试对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对于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和今天的学术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录》卷二十四),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见《读书杂志》卷三),王引之《经义述闻》中说:  相似文献   

13.
浅论互文与变文山西\史晓川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人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  相似文献   

14.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今天读古书、教古文,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古书产生的时代离我们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礼仪人情、风俗习惯等情况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二是古今语音的变化;三是古书在传抄翻刻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衍夺讹误。这三个障碍常使后人百思不解其意,所以语文教师很有必要读点古注,即古人给古人注的注,而今人给古文的注远不如古人给古人(古书)作的注。正因为如此,今  相似文献   

16.
“古人用助语词,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称为“重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僖公十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顾炎武《日知录》注:“尚即犹也。”刘淇《助字辨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虚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  相似文献   

17.
同义连文,是指古文中若干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并列连用的行文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古人对这一语言现象早已有所认识.清硕儒对此有专门的研究,著有不少专论,顾炎武称之为“重言”(见《日知录》卷二十四),高邮王氏父子叫它为“连语”、“经传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见《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经义述闻·通说下》),德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列》中把它列为注家易误的情况之一来加以讨论(见《古书疑义举例》卷四“语词复用例”、卷七“两字一义而误解”),诸硕儒利用同义连文这一规律,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献,多有发明,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是,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18.
闵一得是清朝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著作丰富,思想精深。中外学术界对闵一得的研究不少,但有的地方有待深入。通过闵一得其人及其著作《古书隐楼藏书》和《金盖心灯》,从佛丹同证、儒丹相通及丹戒同修等方面来阐释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他内丹养生思想简便易行,至今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节短:一种容易被误解的文言修辞法周照明白话文中表示否定一般都要用"不",而文言文表示否定有时却不用"不"。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急例》说:"古人语急,故有以'如'为'不如'者。隐元年《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注曰:'如,即不如'是也。有以'敢'...  相似文献   

20.
同义复用,这在古书中颇为常见,古代学者称这种现象为"复语"或"重言"。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录》卷二十四),王念孙认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