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对这一分析,笔者…  相似文献   

2.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并不是一篇纯粹的科普说明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来自本文的主人公——“母亲”。慈爱的母亲靠养蚕来满足自己儿女的最大愿望——供他们上学,将儿女培养成才。在养蚕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艰辛,这艰辛在幼小的“我”看来无疑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他由此更加热爱“母亲”,以致几十年后“母亲”养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激起他提笔来写这篇散文。   因此,在施教中,应该披文入情,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体会母爱结合起来。粗读课文,便可感知该文是按春蚕…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由于基础、经历、认知结构等不同,他们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不同。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脑思考并且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如:《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的情感。怎样让学生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感情呢?教学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细节描写中,你认为哪一处最…  相似文献   

4.
当代作家史铁生在1981年创作了叙事散文《秋天的怀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母亲朝夕相处的一些细节,表达对已故母亲的回忆与怀念。从叙事角度对《秋天的怀念》中蕴含的情感元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学生问我:我们的生活太平淡了,我怎么写得出感人的文章?时间很紧,马上要上课了,于是我说:你看看《项脊轩志》吧,看看它是怎么感人的。谁知这位同学又接着说:他的生活里至少还有几次大火吧?而且祖母、母亲、妻子都去世了。我没有时间说更多的东西,但我承认,她说的是大多数同学共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将“尊重学生”的理念提高到了一种新的教育伦理与教育科学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有必要从“尊重”理念观照作文评改的“多就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生活,尊重个性,尊重差异。一、尊重生活,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场景在作文评改中坚持“多就原则”,必须尊重学生的真实生活,但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对“真实生活”把握得不够细致。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场景是把作文写生动的重要方法。我以为要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引导细节回忆,细节回忆使生活场景能生动呈现,是把事情“写具体”的基础;二是唤起情感记忆,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7.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中 ,可教育学生要讲究伦理道德 ,将来一定要孝敬父母 ,并明确教育学生“子女有赡养老人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 ,除教育学生积极植树造林 ,爱护花草树木 ,保护植被 ,防止沙化外 ,还讲解有关《森林法》的一些知识 ,同时又和《土地法》联系起来。在讲到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时 ,还要适当与《水法》联系起来 ,让学生知道树木、土地、水资源等均属国家所有 ,任何人不经有关部门批准是不能随便占用的 ,否则就是违法。在讲授《大自然警号长鸣》时 ,不但讲解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 ,而且可向学生…  相似文献   

8.
童定坤 《教育艺术》2002,(10):25-25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在作文指导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是在立意选材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人之未想 ,言人之未言” ,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极大地开拓视野。如写《我的爸爸妈妈》这类最常见的作文题 ,我就重点引导学生撇开一般思路 ,深入地回忆、联想一些生活细节 :他出远门归来买了什么东西给你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病了他 (她 )怎么办 ?邻居来借钱、借东西他 (她 )怎么对待 ?这样借回忆联想打开…  相似文献   

9.
一、串珠联想由一个感知点延伸开去,将有关的人事物贯穿起来。这种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联想点总是在两个以上,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展开逆时联想,从“我四五岁时”开始到母亲去世前一年“仍不辍劳作”为止,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留在“我”记忆中的珠宝贯串起来。这是纵向的串珠联想。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把《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第六段第一句定为中心句。我认为不妥。此段共十一句。第(2)句,按一般习惯,先说“祖父”,说明第一句的“勤劳的家庭”。第(3)句说“祖母”,总体上体现“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着重突出...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文”。他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所显示出的作者极深的语言造诣,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要谈朱自清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他散文超乎寻常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的情韵美《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融情于叙述、描写之中,是《背影》语言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作品叙写“我”和父亲为祖母谢世而奔丧回家,丧事之后“我”要回北京读书,恰好和父亲同行至南京,临行时,父亲又特地去为“我”买了几个桔子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  相似文献   

12.
早就听说 ,本届初三学生爱给老师出难题。没想到新学期一开学 ,我便担任了他们的语文教师并兼任一班的班主任。一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 ,我深深体会到了老师们的评价并非虚言 ;但更重要的是 ,我从中获益匪浅 ,感慨万千。下面实录我和学生的几个课堂片段。语文课上 ,在分析两个短语“母亲的回忆”、“回忆我的母亲”哪个有歧义时 ,我和绝大部分学生达成了共识 :第一个有 ,第二个无歧义。一个男孩———陈强 ,通地站起 :“老师 ,第二个有两种读法 :一是动宾结构 ,回忆———我的母亲 ;一是偏正结构 ,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坐下了 ,我却愣在…  相似文献   

13.
有人问:《母亲的回忆》明明是朱德同志回忆母亲,为什么要把题目写成“母亲的回忆”呢?的确,单看标题,似乎“母亲”是施动者。但是,只要接触到课文的内容,就马上会明白母亲是受动者了。课文开头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剐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由此可见,标题只不过是“我对母亲的回忆”的省略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一、创设情感氛围,引导学生领悟情感 教《我爱这土地》时,我先让学生听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接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三年级语言教材中的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是一篇传统教材,最近教材编者把标题易名为《回忆我的母亲》。笔者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不知道语法学界对原题目的分析有几种意见,不过,我认为,“母亲的回忆”是一个省略介词的定中式(定语十中心词)偏正关系的短语。吕淑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很明确的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对第六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 ,给教师明确提出了教学建议 ,即“选材精当 ,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应作为重点讲深讲透” ;“第一课时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此课时 ,既理解上述教师用书所要求的教学思路 ,同时更注意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教《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实录。课堂上我首先对同学们讲 :“课前 ,同学们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进行了积极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我…  相似文献   

17.
父亲印象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一幕经典的父亲印象:(父亲为“我”去那边月台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文曾使多少人产生过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的亮点和得分点。"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有没有便于学生操作的方法呢?一、细化动作,锤炼动词把某一个动作过程,分解成一连串细微的动作,运用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描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相似文献   

19.
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中学作文训练的主要文体,而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行文中怎样处理好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是作文训练不可忽视的问题。记叙文中的议论应当从记叙的内容中生发出来。有的学生作文时,记一个值得学习的人,还没有把这个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写明白,就议论起来,给这个人贴上一些诸如“刻苦钻研”、“助人为乐”等标签。这样的议论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力量的。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有一段议论:“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段议论文之所以精采,正是在对母亲作了深入的回忆的基础上,在朴实而感人的记叙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记叙文中议论还应力求精辟,做到言简意赅。有的学生一议论起来就无休无止,概  相似文献   

20.
《镢柄韩宝山》在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中竟然获奖,依我之见,那多半是因为对力倡“山药蛋”流派的《汾水》杂志的鼓励。所以,我决没有什么“飘飘然”的感觉,反倒觉着分外不安。艺术追求的无止境,自己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力的浅薄,两者恰如一付夹板,只夹得我眼冒金星。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无知”的丛莽,今后的路不知在何方;先前跌跌撞撞迈了几步,也无非只是战战兢兢的摸索而已。儿时,记得我站在炕上和坐着的祖母一般高时,我的脚也恰好和祖母的一般大。她老人家反复给我讲过不少故事,回忆起来大都是一些因果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