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念曾 《新闻知识》2002,(10):49-49
斐声中外的油画家李自健以他“人性与爱”的百幅画作和宏篇巨作《南京大屠杀》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去年,《李自健画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八九岁的孩子都久久地站在他的画前,或唏嘘感慨,或良久深思……李自健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刮起了一股洋溢着人关怀的“李自健旋风”。作为李自健的同乡和同学,郑贱德、李红夫妇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写出了16万字的长篇传纪学《李自健传奇》,海天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首次印刷的5000册书很快被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2.
吴兰兰  郭栋 《青年记者》2007,(22):131-132
1929年受张季鸾之邀进入《大公报》后,王芸生的命运便与《大公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王芸生从28岁到65岁在《大公报》连续工作37年之久,奉献了他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他被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他,从贺龙元帅的故乡湘西桑植县走出来,16岁就考上了吉首大学,17岁起就在《当代》、《十月》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曾经梦想当一个沈从文一样的大作家;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却出人意料地放弃深造,只身独闯海南,开创人生;他,担任过《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军人机密》等剧的制片人,是影视圈内的响当当人物;他,以独特的理念和作风荣登《新周刊》评选的2003年度新锐人物。  相似文献   

4.
一冯福宽个性内向,少言寡语,见了面总是和蔼地点点头,平时很少和人开玩笑,从不在人前表白自己。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许多人和他同在一个大院工作,只知他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编辑,而不太清楚他在事业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冯福宽陆续出版了一些著作,有《回坊风情录》、《艰难的脚步》、《秦坊见闻录》、《穆斯林之歌》、《黄土魂》、《山花赋》(合集)、《中国·陕西回族穆斯林》、《消逝在声音里的青春》等。每出一本,他都送来,认真写上我和老伴的名字,并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李自健出名可真不容易。据悉,美国国内的画家人数众多,单纽约就有10万名,而美国的中国画家至少有七八千人,中国画家在美国面临的激烈竞争可想而知。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环球旅行的画家的足迹。自1993年起,李自健和诗人妻子丹慧用集装箱装着上百幅画在全世界自费巡回展出,经历美国,法国,英国,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等等国家。一路上受到的关注真让所有的中国画家为之妒忌。他甚至于在联合  相似文献   

6.
“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今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还整天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地采写稿件。赵松亚曾任过小学教员和校长,因为爱好写作,曾被《河南文艺》聘为通讯员。解放初期,他创作的《新三上桥》等剧目,有的县乡剧团演出过。正当他奋笔耕耘的时候,这位旧社会过来的读书人,又出身在地主家庭,被错戴上四类分子帽子,只能忍痛搁笔了。二十五个年华默默地从生命里流逝,历史老人终于又诚实地向他露出了笑脸。1980年,六十七岁的赵松亚又重新登上讲台。他获得了写作的权利,心中万分激动,在担任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爱好者》杂志的热心订户和读者──今年38岁的《南阳日报》“十优通讯员”许记民,1981年高考落榜,然而他想: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他白天随父亲荷锄生产,晚上挑灯夜战,贪婪地读书,鲁迅、茅盾、巴金等名家名著,能找到的他都找到细读、精读。从此,他开始做起了作家梦,与爬格子结了缘。当年,记民就在当时的《河南农民报》上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获得了县委宣传部三等奖。1997年地受聘在苗店镇政府当新闻干事时写的《专家被围在苗店集》,刊登在6月17日《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头版头条。他和郭金发同…  相似文献   

8.
孙建国,是南通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他从1984年11月份退伍回乡以后,积极为《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等新闻单位写稿。当人们看到他写的稿件在报纸上刊登以后,惊奇地问他:“小孙,你写稿有什么诀窍!” 27岁的小孙笑了笑说:“我是在自己的‘精养鱼塘’里打捞。”小孙所说的“精养鱼塘”,就是他写稿的基地:江海电容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大丰县县委召开的一九八五年度通讯报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县委宣传部长向一位拄着拐杖的青年发给了奖状和奖品。这位青年就是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员、三渣乡成文村第五村民小组共青团员潘俊山。小潘今年二十三岁,四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一条腿瘫痪,只能靠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他一九八○年高中毕业后,爱上了新闻报道工作,平时坚持读报和听广播,写稿,并经常向老通讯员请教,稿件质量提高很快。如他写的《农药小包装就是好》一稿,发表在《经济日报》上,《棉叶还田应注意些什么》一稿被《农民日报》采用,《热心新闻工作的退伍军人》一稿被《新  相似文献   

10.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五十年了,终年56岁,宏愿未竟,过早辞世,真是遗恨万千!他的历历往事,常常浮显在我的眼前,我忘不了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所幸他的热爱祖国,忠于教育文化出版事业,知难而进的精神,他的光辉业迹,已载入史册,长留人间。父亲是靠着超人的顽强毅力自学成才的。他17岁步入社会,先在南昌,自己集资办《正蒙学堂》八个月。18岁到武昌,结识廖仲恺等革命党人,接受进步思潮,与革命党人组织“日知会”,起草会章,任评议员。又自办书店,出售《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革命书籍。后在汉口《楚报》当主笔,因抨击时弊,触怒当局,《楚报》被查封,他被紧急通缉。父亲说过,当他得知消息时,鞋都来不及穿,一双拖鞋踏上轮船去了上海。到上海以后,除在昌明公司任经理兼编辑外,兼为《申报》、《南方报》作论说,主编《图书月报》。  相似文献   

11.
一个纽约街头的男孩10岁时看到一本有关火星生物的科幻小说,小说同时引发了他的兴趣和疑问。11岁时他对《惊险科学幻想小说》杂志“上瘾”。此后。他看了大量科幻小说和电影,后来他在使他获普利策文学奖的科普名著《布鲁卡的脑》第9章《科学幻想小说——我个人的看法》中,一口气开出了中国青少年无缘一睹的那么多优秀的或虽  相似文献   

12.
王琦 《青年记者》2016,(20):67-68
在王小帅的电影中,总是能看出一种“漂泊”的味道.影片主人公的经历渗透着不确定的痕迹,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游走,不停地寻找着,也失去着,始终得不到追求的那份归属感.这些与王小帅本人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他一直说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上海、贵阳、武汉、福州、北京,他也说不清他属于哪里,他的这种苦涩在《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我11》《日照重庆》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陈平安 今年56岁的陈平安,出生于西安市未央区东兴隆村。大专文化程度。 老陈恋上爬格子这一行却是28年前的事。当时,他在农村当农民,白天参加劳动,晚上为群众读报、写稿,他给当时《西安日报》送的第一篇稿子是小通讯《铁人队长》,由于这篇稿子真实、生动,被《西安日报》采用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写稿热情。后来,他又写小评论,他的《快字当头,好字领先》、《人的因素第一》等文章接连在报上刊登。1984年,陈平安调到未央区委宣传部搞通讯报道工作,他如鱼得水,跑遍了全区200多个行政村,上千个企业。不论炎热的三伏,还是三九寒天,他总是坚持骑着车子下乡进村采访。为了及时地把新人新事宣传出去。他经常晚上加班加点,甚至连节假日也在爬格子。近年,老陈年龄虽然大了,可是但他的干劲丝毫未减,采写的稿于接连在  相似文献   

14.
在范长江逝世20周年的时候,《范长江新闻文集》和《范长江传》两部书出版了。9月21日,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在全国记协会议室召开了这两部书的出版发行座谈会。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记者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人。他20多岁时就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为题的大量通讯闻名全国。他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当时神秘的西北的黑暗和危机,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后来他在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中担任过重要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边见 《出版科学》2001,(3):69-69
商务印书馆编审陈仲雍同志,因病于2001年5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陈仲雍同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积极从事编辑学的研究,1980年4月在《出版工作》杂志上发表文章:《科学地编辑和编辑的科学》,最早主张把编辑工作当作科学研究。此后,他在编辑学研究方面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并担任《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丑闻,绯闻     
他死的时候只有23岁。他叫朱玮钦,台湾省高雄县桥头乡人,笔名叫蓝玉湖,1990至1991年,他出了五本书,《郁卒》《蔷薇刑》《相爱的肩膀》《爱人》《狂徒的袖》,都已经绝版了吧。据说《蔷薇刑》  相似文献   

17.
1954年1月3日晨,75岁的佘云岫在同济医院停止了呼吸。但此后围绕中西医展开的一系列论争中,他终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50年代中后期,《人民日报》至少有5篇文章提及他,无一例外地将他作为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羊城晚报美术编辑陈树斌的漫画《给点油吧……》,在日本读卖新闻主办的第二届《读卖国际漫画大奖》比赛中,获得了《选考委员特别奖》。四十三岁的陈树斌,解放前在广州的孤儿院里,度过了暗淡的儿童时代。1954年,陈树斌进了国营工厂当学徒。他自幼喜欢美术,以后又参加了公司举办的美术训练班,开始更自觉地探索美术艺术。他创作过油画、国画,也尝试过创作连环画和漫画。在实践中,他逐渐寻找到了最能发挥自己所长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漫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个名记者叫黄远生,1885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一个书香之家。16岁即为“秀才”,20岁中“举人”,21岁又做了“进士”。但他无意立即为官,受新思潮影响,他设法到了日本留学。1909年,才回国做了清政府的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厅厅长。但他后来弃绝官场,在民国初年,做起了新闻记者。他先后担任过《申报》、《时报》等报的驻京记者,并积极为《东方日  相似文献   

20.
讲台上,一位50多岁、带着浓重的沪郊口音的人正在讲授着报纸版面编辑的知识。他从标题的排列和组合到文章的编排和装饰,娓娓道来,有板有眼。台下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和教师全神贯注,被他的精彩讲授吸引住了。待他讲完后,一个新闻系的副教授立刻迎上前去,握着他的手欣喜地说:“你讲课的内容实在,是我们一般专业理论教师所欠缺的。太感谢你了。”他是大学新闻系的教师吗?不是。是报社的编辑、记者吗?也不是。他是解放日报印刷厂排字车间辛勤工作了39年的老工人孙文祥。孙文祥今年56岁。近些年来,他结合本职工作,写出了许多篇有关报纸编辑学方面的论文,其中《略谈印刷字体的改革创造》《巧用组合花边,美化报纸版面》《见报差错和提高排字质量》《排版工人怎样美化报纸版面》等文章,先后被《新闻战线》《印刷技术》等杂志刊用。《见报差错和提高排字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