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泰山经石峪石刻,在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故俗称"晒经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属于北朝摩崖刻石,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花岗岩溪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泰山金刚经》与其它摩崖刻石不同的是,既无题记和刊刻年月,也无经主和书丹者姓名,后人或以唐邑所书;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后经过金石专家考证认为,应该是北齐  相似文献   

2.
二、论文要目论泰山金刚经摩崖的艺术结构/姚盗铭//同上石刻《泰山金刚经》摩崖书法刍议/李大斌V同上泰山没字碑的性质与时代间题/顾铁符//文物,1964.5中国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儿泰山经石峪刻经、新泰祖徐山刻泰山无字碑考辨/李锦山//文物,1975.3经j/王思礼等//同上关于北齐刻经/(日)八木宣谛y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7一],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现状:〔泰山经石峪刻经、新泰狙徐卫978一下9山刻经〕/王思礼等斤同上我国现存最早的碑刻——泰山刻石/囹芬//文物天地,试论泰峰诸山摩崖刻经的两个问题/孙坚奋//同上,n。。。泰山无字碑考辩/姜丰荣//泰山…  相似文献   

3.
<正>《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是山东书法摩崖之首,影响非常大,整个金刚经刻在一个山坡上,气势宏大。它的字体具有北齐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特征,字体造型比较宽扁、端稳,基本上保持隶书宽扁的造型特点,但已明显地出现了楷书的笔形和笔意。楷书系从隶书逐渐演变蜕化出来的一种书体,而非脱胎于行书,北齐的字体特征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说,整个书法的母体字是由篆书到隶书,再由隶书产生草书、楷书和行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山东、四川的其他摩崖不一样,它刻得比较规范,其他的摩崖写得比较率意,有写意的风格,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整体上非常规范、规矩。  相似文献   

4.
《泰山石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并被誉为"大字榜书"。如今对《泰山石经》的研究多集中在书者的考证、刊刻年代的考证、书法研究、书法与宗教的关系、残字考辨、描述介绍、文物保护等几类。同时,这也为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泰山石经》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泰山石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并被誉为"大字榜书"。如今对《泰山石经》的研究多集中在书者的考证、刊刻年代的考证、书法研究、书法与宗教的关系、残字考辨、描述介绍、文物保护等几类。同时,这也为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研究《泰山石经》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南北朝至明、清各朝代刻写、书写《金刚经》蔚然成风,佛经促使书法的发展,书法弘扬了佛法,特别是《泰山金刚经》刻石书法,结构疏朗空灵,笔势奇古雄秀,体在隶楷之间,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佛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三)《泰山金刚经》古拓本不完整的原因. 首先,水文、地理因素是传拓不全的原因之一.经石峪水源来自中天门,《山海经》称"环水",自中天门南,沿登山中路飞流直下,经三叠潭跌瀑,过经石峪、红门宫、虎山水库入泮汶河,全称"梳洗河",河长13.2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刊刻《泰山金刚经》的石床,西为高山流水石壁,南为中溪谷流,北为水帘岩.  相似文献   

8.
七、版本选择 《泰山金刚经》,以其"雄浑丰厚"的艺术魅力深受古今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青睐.但因其字径较大,古来鲜有原拓供人们临习用.清代以来,《泰山金刚经》摹本、拓本和缩印本广为流布,计有10余种缩印本传世.它们多则上千字或近千字,少则几十字,均为弘扬泰山文化和传承书法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由于《泰山金刚经》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经文重复语句太多,字径较大,"拓工一纸拓一字,未详文意"(清阮元语)等原因,多数法帖在字口、字形、字径、贯通文意、原字对应等方面,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泰山金刚经》摩崖石刻的本来面目.这对正确临习和把握《泰山金刚经》的艺术特点,产生了很多误导.  相似文献   

9.
<正>水牛山和宝相寺均位于济宁市汶上县,两地间距离20公里左右,均与佛教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水牛山位于汶上县东北,因水牛山清凉寺而知名。水牛山清凉寺原为文殊菩萨道场,与五台山清凉寺属同一时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后来,因为唐武宗的灭佛运动,寺内佛像、碑刻等文物遭到毁坏,现仅存有水牛山摩崖石刻和《文殊般若碑》。水牛山摩崖石刻仍存在原地,内容为一段佛经文字,共52字。水牛山摩崖石刻无明确纪年,其风格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相类,已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原立于水牛山峰顶的《文殊般若碑》先后被移至汶上县文化馆、宝相寺以及附近的中都博物馆,现与《章仇氏造像碑》存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就现存陕西汉中地区略阳、勉县的三处唐代石刻《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形成年代与所涉人物作了考索,认为《药水窟画图记摩崖刻石》形成年代并非《汉中碑石》一书所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而是在唐宪宗、穆宗时期,并对该摩崖石刻中存在的"顺政郡"与"兴州刺史"名称上的矛盾现象进行了考辨与解释;此外对《宴游记摩崖刻石》、《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中的房涣、沈、元锡、严震等人物生平事迹及其此碑的唐史研究价值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七、《泰山刻石》拓刻的流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曾先后刻石七处。及二世立,又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现大都湮没无存,唯存《秦琅琊石》(见图版3)86字和《泰山刻石》10残字,为历代学者视为珍宝。因此  相似文献   

12.
丁亥初秋,王友谊先生到泰山有活动。于是,笔者便有机会向王先生问字和采访。王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家,也是书法教育家和书学理论家,于书法谈古论今,思维敏捷,往往语惊四座。他说:学习小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都是临习的最好范本。如果写《泰山刻石》,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法自学丛帖》中有165字本,可以由  相似文献   

13.
汉隶《西狭颂》为东汉摩崖刻石,整体呈现出雄强高古、宽博疏朗的风格面貌,是滋养书者宏逸、宽广气度和格局的经典碑帖之一。临习者可从其字法、体势、章法、笔法及其临创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临学效果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6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为首的"齐鲁之行、访碑游学"艺术考察队,对山东境内的主要碑刻书法和相关文化遗迹进行系统考察研究。他们登泰山,看《经石峪金刚经》,品泰山历史文化;看岱庙,访《张迁碑》《衡方碑》,体会汉碑之雄强;走曲阜,观《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张猛龙碑》,体悟汉魏书法石刻之博大精深;到济南,看山东博物馆,赏大明湖之美景;去济宁,品博物馆汉碑,看汉墓石刻,观水牛山摩崖;赴邹城,看博物馆,观四山摩崖刻经。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以连载的形式呈现艺术考察队在访碑游学过程中的见闻与思考,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概说《秦泰山刻石》,又称《秦碣》、《李斯小篆碑》,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现存泰山岱庙东御座院碑亭内,为泰山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记载现存最早的刻石。据宋刘跂《秦篆谱·序》记载,原刻铭文22行,满行12字,凡刻222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字径6.1厘米。前12行为始皇刻辞,计144字;后10行为二世诏书,计78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相传为  相似文献   

16.
第四讲:方笔与圆笔 在风格多样、规模宏大的魏碑体系中,其基本用笔方式不外方、圆两种.康有为《广义舟双楫》:"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在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总体来说,魏碑作品中以方笔为主者居多,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元怀墓志》、《鞠彦云墓志》等.因此,方笔的训练是魏碑学习的重中之重,须下大工夫.方笔虽重要,但并非唯方笔是求.魏碑中又有主用圆笔的作品,如《郑文公碑》、《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还有方圆并用的作品,如《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元略墓志》等.故于圆笔学习,亦须用心.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6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为首的"齐鲁之行、访碑游学"艺术考察队,对山东境内的主要碑刻书法和相关文化遗迹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泰安的泰山摩崖刻石和岱庙碑刻的系列古迹是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在瞻仰完泰山系列摩崖石刻后,考察队参观了泰山脚下的岱庙碑林书法石刻遗迹。岱庙(图  相似文献   

18.
《石门领》本名微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摩崖书法,镌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自清末至今,《石门颂》一直为方家、学人书案前品赏、临习乃至珍藏之范本。国务院将其和“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刻石”一起列为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文物,东瀛日本将其编入教科书中。“石门颂”及其摩崖刻石驰誉海内外,乃我国古文化之一颗耀眼的明珠!清代杨守敬评《石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流秀一派皆从此出……”。清人张祖翼论:“拓门颂》摩崖刻石,前代虽有著录,而名不甚显。至乾隆间,太仓毕秋帆督关陇,始与《开通褒斜道刻石…  相似文献   

19.
石刻文化     
《初中生辅导》2012,(Z3):97
我国的石刻文化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在东汉时期,石刻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是墓志碑刻。摩崖石刻在国内分布颇多。如山东省的泰安、邹城、汶上等都有摩崖石刻。著名的石刻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  相似文献   

20.
正《石门铭》,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摩崖刻石(图1)。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王远书丹,石工武阿仁凿字。魏碑书,凡28行,满行22字。原刻在陕西褒城(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因修建水库,于1967年从石壁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博物馆保存。内容记述了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