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国外,警察是心理咨询的常客。因为他们不断地被暴露在各种心理创伤中。不仅仅是警察,记者、医生也是很容易遭遇三级创伤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易春丽博士说,比如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灾难报道、战地记者等,他们都是易感人群,这些职业也是心理高危职业。这也对现代的人事主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危机传播中记者心理创伤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是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记者或主持人的"在场"强化了媒体的风险呈现与风险沟通功能,但也使从事危机报道的记者容易出现职业心理创伤。而预防和规避记者的职业心理危机,既要靠记者的专业心理学知识的自我学习与调适,也有赖于新闻行业组织的专业培训以及针对职业心理创伤的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3.
职业心理创伤是近年来档案工作者遇到的新挑战,对于档案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敏感的工作内容、正义的职业定位、沉默的行业文化、全息的记录方式、共情的工作理念是档案工作者出现职业心理创伤问题的主要原因。提高档案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意识,构建档案职业心理健康保护资源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的档案工作模式,培育档案职业心理健康素养等措施可有效缓解档案工作者职业心理创伤问题。  相似文献   

4.
警察是一个面向社会从事执法和管理活动的职业,警察部门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对警察的公共关系的反思有助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也有助于警察队伍建设和警察良好形象的树立,形成良好的警民关系,维护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08,(3):32-32
警察给人的印象一般是威风凛凛、智勇双全的,但警察也是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上难以预料的事。下面这些有趣、巧合、古怪的事,就是发生在世界各地警察身上的传说或真实的笑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消防战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实施心理干预对维护健康、治疗与防范二级心理创伤的效果。方法:采用PSQI、SCL-90、SAS和SDS等量表对参加救援的消防战士进行评估,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一年后对研究组重新进行心理评估。结果: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他们渡过心理创伤,减少灾后刺激因素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并能保障与增强消防战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心理干预帮助消防战士渡过二级心理创伤与恢复他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警察素质,是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因职业教育、实践养成所发挥出来的构成从事警察职业应有的身心品质或素养,包括道德、史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等素质.民国时期,通过不同路径来提高警察素质,以适应近代警察多角色职能的转变. 一、教育兴警:创办警察学校,传授专业知识,提高警察的业务素质 近代警察诞生后,政府和警界政要均关注警察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并把它作为警察素质提高的路径依赖之一.近代意义上的警察学校始于袁世凯1912年创办的隶属内务部的"以教授警察实地应用各科学,养成警察官吏高等学识"为宗旨的警察学校[1]399,后更名为警官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8.
心理档案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心理活动和心理状况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记录,是了解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有不少儿童遭受了严重的创伤,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黑暗、危险等他们从未遇到的情况外,更重要的还要经历心灵上的创伤。对身临其境的受害儿童而言,  相似文献   

9.
MFS的秘密档案陕西财经学院马文编译MFS组织为当时的民主德国罩上了一张由森严恐怖的警察和密探构成的大网。为东德政府服务的不仅是安全部本身,而且还有几万名“非正式人员”,他们都有各自的职业,其中有教师、税务人员,有医生和律师,他们以各种职业作掩护,暗...  相似文献   

10.
我几乎是流着热泪读完了长篇通讯《警察任长霞》(见2004年6月3日《北京日报》)。掩卷长思,感触颇多,我不仅被任长霞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而且也被作者的文笔与文风所折服。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简单。首先是标题简单,只有五个字———警察任长霞,不做任何“形容”,省去所有的修饰,真是再简单不过了。这五个字看起来似乎很直白,但仔细品味,概括性很强,含义十分深刻。“警察”这两个字,既可以指任长霞,也可以指“警察”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总而言之,通过任长霞的事迹,读者可以产生对“警察”这个群体乃至这个职业的联想。如果把题目换成…  相似文献   

11.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伴随着战争、屠杀等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近年电影中开始不断展现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并探究了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创伤"同时也是王小帅导演作品序列中的重要母题。本文试图从文本的叙事路径出发,结合心理学。本文结合了心理学、叙事学、文化研究等理论与方法,以"创伤"理论作为切入点,描画出了《地久天长》在时间、空间、个体与集体等三个维度对"创伤"主题进行影像阐释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社会舆论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受灾地区的伤病员或医疗救援人员,较少重视同样在灾难现场辛勤工作的另一个群体—媒体工作者.他们作为灾难信息的传播者和见证者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没有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媒体工作者的心理创伤和压力不容忽视,媒体工作者是灾区现场向外界传输消息的重要渠道,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报道的质量对外界制定有效的救援措施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对媒体工作者进行突发性灾难报道时所经受的压力与心理创伤方面的研究,这将有助于为他们提供科学的心理预防和医疗救助,以保证他们在灾难现场的报道中集中精力,更好地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其破坏之大、影响之广、救灾之难均为历史罕见.地震发生后,许多新闻记者选择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向全国人民迅速、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新闻.记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地震现场他们是最早目睹惨象的第一人,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身处危险的环境中,许多现场记者都先后出现过恐惧、失眠、噩梦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在离开灾区后还依然惶恐不安,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即所谓的"心理创伤(trauma)".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2012,(5):54
他们不是警察,却常常与犯罪分子打交道;他们不是演员,却能以假乱真,迷惑对手;他们不会十八般武艺,却不得不"潜入虎穴";他们时常心生恐惧,却必须鼓起所有勇气坚持到底。他们就是新闻队伍和舆论监督的"尖刀"——暗访记者。对于这些新闻业的"特种兵",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心理状态,有助于其更好发展,也有利于新闻业的健康。基于此,本刊本期邀请四位一线记者从不同角度谈谈他们的乐与苦、冷与暖,以及对一直在需求与争议中前行的暗访报道的见解和思考,欢迎来稿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5.
如何限制警察,慎用暴力,限制他们职业性的不信任他人从而造成对于他人的侵犯,这是首先需要严谨考虑的。这也不能仅仅通过教育,而需要有一些看得见的手段、机构,来避免警察使用不正当的暴力  相似文献   

16.
王欢 《今传媒》2017,25(10)
网络语境下警察身份认同的三个层次,即个体、集体以及社会身份认同,是逐渐递进的关系.警察个体尽管受自身职业或行业的影响,但更注重自我感知和感受.在集体身份的认同过程中,集体内部成员的不认同首先体现为否定警察身份的不认同,但在涉及警察集体的情势下,个体往往会不约而同,集群发声.警察社会身份认同的实质是对警察公众形象的评价.网络中的警察公众形象存在身份固化和评价极化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陈衢 《新闻前哨》2014,(1):57-57,77
新闻工作是继警察、矿工之后的高危职业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或腼腆,或张扬,或魁梧,或精干,他们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像警察. 他们潜在旅客中,有的窃贼以为他们是同行,有的警察以为他们是贼.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心理压力主要分两类:一是采访突发灾难陛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二是日常采编工作本身的压力.提防灾难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记者常常是抵达现场的第一批人,直接暴露在血腥而惨烈的画面前.面对当事人的恐惧、家属的悲痛欲绝,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意味着一次心理创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意味着要在短时间里连续作战、采访资源竞争和报道方式创新等等,身心俱疲下的巨大压力也是一种创伤.  相似文献   

20.
蒋林林 《大观周刊》2012,(41):109-109
警察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警察特殊的心理压力,能否重视并正确对待警察心理压力,对提高公安民警的战斗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原因。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分析警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