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直以来,语言被看作言说他者的工具。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产生意义的主体,充分享有言说自己的权利。文章从分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入手,说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翻译确实为语言提供了自我言说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语言观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谁言说:语言在西方的很长历史时期是为神学目的服务的,而在中国,语言就是为现实人生服务。二、谁在言说:在西方宗教背景中,言说的主体是上帝,是"道"(Word)。而在中国,就是人自己在言说。三、怎样言说:在西方是以"能指—所指"二分结构来表达意义,而在中国则是以"言—象—意"三分结构来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教育界为回应时代所提出的要求,正不断吸纳其他国家优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力图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本民族言说方式的建立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属于自身言说方式的建立是在深入地挖掘深藏在中国传统教育土壤中的思想和方法,并加以诠释和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旨在对中国教育史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孔子的师生关系观作出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借此能推演出对此问题更深入并有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空"观思想是佛教教理中的重要概念.尽管各派的理解与解释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因缘和合"这个理论基础.虽然本质上它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但是将佛教的"空"观思想运用于修身养性在历史上早就得到重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空"养"性"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小到摆脱患得患失、体味人生真谛,大到空出我执、以无我的精神奉献一切,只要不带偏见并运用得当,佛教"空"观思想是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软实力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瑟夫·奈所讲的国家软力量并非我们现在所翻译的"软实力"而是"软权力",其软实力理论体现着他的软实力观,即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因而也有自己的软实力观.如果缺乏对软实力观的研究,很可能在软实力问题上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是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又可称之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夷夏"观是一种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据主流地位达数千年之久的意识形态,它萌芽于上古,历春秋战国,形成于西汉.以后其内涵虽有所发展,但其实质,即"中国文化中心论"从未发生改变.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夷夏"观的理论渊源,成因,也剖析了其在近代衰败的必然性.旨在阐明一个民族必须时时以包容的心态,开放的品格,学习和吸纳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才能永远立于政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教育界为回应时代所提出的要求,正不断吸纳其他国家优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力图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本民族言说方式的建立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属于自身言说方式的建立是在深入地挖掘深藏在中国传统教育土壤中的思想和方法,并加以诠释和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旨在对中国教育史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孔子的师生关系观作出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借此能推演出对此问题更深入并有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现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相似文献   

10.
以个体本位为文化基因的"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却与殷海光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个性暗合,因而成就了他最近乎西方个体本位的自由观."志道之士"的历史使命又决定了殷海光个体本位自由观"分裂"与"两难"的本土命运."自由思想者"与"志道之士"两难取舍的背后,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生存之道的冲突与较量.殷海光以生命为代价向世人昭示的,与其说是西方自由理念,不如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质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原本"以中华为是"的日本传统文明观,先后经历了"脱亚入欧"、"脱欧归日"和"脱日入美"的三次转换。尽管每次"转换"都具有某种"质变"的意义,但新文明观的确立并不意味传统文明观的泯灭,当"入欧"、"入美"取得成效之时,往往也是"发现"传统、试图再造日本式"新文明"的起点。日本的文明观转换留给世人的重要警示是:逆境时知耻而后勇,与时俱进以调整和更新落后观念,则后进者可以奋起直追;顺境时不骄不躁,理性地看待自我和他者,则国家、民族可以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的自我有两种身份: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作为笛卡尔认识论的阿基米德点的自我是先验自我,而非经验自我.笛卡尔本人在论述的过程中通过混淆逻辑自明性和感受自明性,将这两种自我混为一谈了.而他将先验自我实体化,又为他的自我观带来了无法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关于无我的学说.在无我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全新的自我观:从假我到无我再到真我的自我发展的历程.这种自我观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思维,对自我心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展现出一种由"天地"而"人文"的具有浓厚"自然"特性的认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人文取法自然:用自然法则比照人文现象,用自然的道理阐释修辞原理,用自然规律指导语言运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这种思想特征概括为"自然修辞观",这是一种着眼于借"人"以外的"超人"因素来解释修辞现象的思想观念.这种"天地人文"式的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在我们的初期文化里大量存在.就当下来看,"自然修辞观"成为广义修辞学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叶维廉(1937-)是著名的美籍华裔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在比较诗学的研究上卓有建树,其著名的“文化模子”理论曾在比较文学界产生强烈的反响.本文通过对叶维廉“出位观”的论述,旨在揭示其跨学科文学批评实践中遵循的美学依据,以此探寻其与西方美学、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美学据点.  相似文献   

16.
南宋陈善的"出入"说、陆九渊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论以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可以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意义观与理解观的纲领和代表.比较西方解释学的"更好的理解"和"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解释学是在实践的自觉中沿着两条清晰的阐释方向和线索完成了方法论的积淀.其意义观坚实而灵通,执著而超越;其理解观既出入有据,亦进退自如.而西方解释学却在理论的自觉中越来越深地走向了一条体系建构的道路,其意义观和理解观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演变,呈现出对立而复杂的状态.应该说,中国古典解释学洋溢着灵活而实用的个性,西方解释学则呈现形而上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乾嘉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是清代影响巨大的诗人之一,其在诗坛的崇高地位被人们广为认可,然而他对待女性改嫁、守节、学诗等方面的观点却引起学术界的争论。尤其是他广收女弟子的创举,更是有褒有贬。本文意在通过民主的贞节观、自我矛盾的女色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辩驳三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女性观,表明他的女性观具有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彻底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刘向<说苑>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修辞理论观,现代修辞学家著修辞学史时,都列专节评价他的修辞观,如其重视修辞善说,重视用比喻等观点.然而,刘向从自己作为谏臣的言说实践中还总结出了其它修辞观,如重视对比、引史的言语技巧、强调语境意识、真诚为言说之本、文质和谐为美等观点,本文从微观角度对刘向的修辞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的认定不能厚古薄今,不能以"景置"方式剥夺当代人认识和言说当代经典的"话语权",对当代文学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严肃的排行榜不是出于市场和商业的考虑,而是出于对中国当代小说的一种真实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是中国当代小说"经典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