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出现使更多的特殊孩子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和正常孩子一起享受学习和同伴交往的乐趣.但是特殊学生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很好地融入普通孩子的环境中,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感觉到困难.目前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也难以照顾到每个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陪读人员的辅助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的环境中,也为学校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接纳特殊学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警惕义务教育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7同样是接受义务教育,一个农村孩子与一个城市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在质量上却有很大差别。一个一般学校的学生跟一个重点学校的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也有很大差距。这种受教育权在质的方面的不平等,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乃至其一生的前途,其实质是人的发展权的不平等。而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则与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投入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  相似文献   

3.
家长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有力的支持者,亦是孩子学习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孩子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家长对孩子具有学校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管理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在学业方面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  相似文献   

4.
开设周六活动提高学生素质余克谋(奉新县干洲中心小学)去年秋季开始,各校实行了双休日。由于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学生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到少年宫或其它公共场所去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也没有条件请家教指导孩子的学习或活动,十分希望学校在双休日托管孩子...  相似文献   

5.
张振民 《教书育人》2007,(11):45-46
好学生厌学比例在上升 案例一:小A,女,高二学生。小A是一个从小就爱读书、好学上进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重点学校就读,父母对其学习的管教属于粗放式的,并没有过多加压。可是有一天她突然郑重其事地对父母说,她想休学。父母以为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大随口说的,没想到孩子真的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去上学了,无论家长怎么说,老师怎么劝就是不肯去学校。  相似文献   

6.
在大丰人的理解里,学校不乱收费、不体罚、不搞有偿家教和子女能考上大学等等只是让人民满意的一种浅层次认识。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让所有的受教育在所在区域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比如市区的孩子和刘庄的孩子同样待遇;还要让所有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全面发展,比如,想学钢琴就能学到钢琴,能学钢琴就有条件学好钢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求每个学校要努力提供一个环境让学生发展。于是,“一校一品”诞生了。  相似文献   

7.
周艳 《西藏教育》2010,(2):23-24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尤其是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教育成效的滞后性和藏北牧区与外界交流较少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家长看不到教育带来的好处,觉得学习无用,不愿意送自己的小孩到学校学习。孩子受到家长的影响,也不愿意到学校学习,即使到校也不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8.
保斌 《小学生》2010,(11):26-27
我校地处南通市的最西端,与船闸为邻,近年来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船民子女的比例更是达到85%。由于转学前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等和本地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船民孩子的写作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平时见的不多,听的不多,读的也不多,造成船民孩子知识面狭窄,生活内容单一。  相似文献   

9.
我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感觉到一些学生愈来愈不好教,愈来愈不好管。国家和学校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们不感激;老师为他们辛辛苦苦地工作,他们不理解。有的孩子性情急躁,心目中只有自己,动不动就发牢骚,他们在学校里顶撞老师,在家里顶撞父母,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好好的鞋子和衣服因款式不新就甩掉了。文明语言、文明行为、道德情操在这些孩子们身上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我是湖南某校六年级学生张浩琪的家长,我家距离学校较远且所经路线是市区繁华路段,孩子上学时因为路段塞车偶尔有迟到的时候。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学生迟到只许站在教室门口,不准到教室听课。因为客观的原因导致孩子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到课堂听课,做家长的心里很难受,为此我找到学校,但学校的看法是:学生迟到进教室影响其他孩子上课,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听课,学校规定凡是来晚的学生不准进教室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实施撤乡并镇、撤校并点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受教育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择校风势头依然不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校际间的差异过大,发展不均衡。同一年龄段。同一地区的孩子因在不同的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就有明显的差异。要改变此种状况.我认为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抓起:  相似文献   

12.
中山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一周五天在学校度过,只在周末和父母相聚。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校园生活愉快吗”“孩子与老师、同学关系如何”“孩子是否认真学习”等问题是他们特别关心的。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不乐于与家人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智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其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社会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活圈子相对狭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对于他们,学校就是外部世界的缩影,九年学校生活就是他们学生时代的全部。因此作为特教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书本知识,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10岁的孩子因为在上课时不小心放了一个屁,被一些同学不停地讽刺、挖苦。我找孩子的老师,希望她能给予制止,但老师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根本不当回事。我的孩子多次哭着说,他再也不想到这个学校去了。看到孩子这么伤心痛苦,我也很难受。请问,我该怎样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辽宁盘锦于舒于女士:我国的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均规定,关心、爱护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法定责任,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学校和老师的法定义务。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习环境的事情均是老师的工作,所以,对于同学们不停地讽刺、挖苦你的孩子,老师有责任予以高度重…  相似文献   

15.
孩子上了小学,许多家长开始头疼,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对语文没兴趣,不爱看书不爱写作,怎么管教都没有用,这一点反映到学校不得不引起教师的深思——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技能,以更好地接触、吸收更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马国彦 《上海教育》2013,(21):71-7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徙”,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8月,我原先所在的上海交大附属实验小学附近一所不合格的农民工学校被关停,学生就近转入我校,并入一个二年级班级。这些孩子学习基础薄弱,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自信。音乐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挖掘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用音乐清流浇灌这些“流动花朵”,作为音乐教师的我责无旁贷。于是,我主动申请承担该班的音乐教学,开始尝试以口风琴学习为依托,培育随迁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探索。首先,依托社会关爱力量,创造研究和实践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张丽 《宣武教育》2004,(9):18-19,17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学生在做事方面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讲究做事效率,严重拖拉的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长一方看,家长们考虑到孩子是独生子,只要听话,学习好就行,所有事全都大包大揽,忽视了孩子的习惯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从学校一方看,老师们的教育观念还需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某学校,一个孩子在课外活动与同伴追逐打闹时不慎摔伤。班主任张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紧急处置,也没有及时上报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只是通知家长到校接孩子,等家长到学校接了孩子到医院,却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给孩子身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家长于是把学校告上了法庭,导致了学校工作的被动。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是所有孩子(智力正常的与非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与不健康的等)一起学习,当心理病态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难以与正常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相区别,就使得老师可能找不到准确的应对方法。心理不健康孩子,如:“儿童多动症”患者,其行为受压抑,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性格孤僻”的儿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学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学生普遍不爱说、不敢说、无处说英语.农村孩子这种"哑巴英语"学习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 怎样实施英语口语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