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着重分析《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形象化地展示了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但是展示的毕竟是儒家文化的过去,至于如何由过去走向未来,《白鹿原》没有明确的回答,它只是一面镜子,引起我们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如果勉强说它给我们重建文化指出一条道路的话,那就是我们只能从传统文化中走来,但我们又必须从传统文化中走出。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自1993年《白鹿原》发表以来,近二十年中,学者围绕陈忠实及其作品在文化研究、乡土与创作的联系、纵横比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从写作手法与创作模式等角度认同并反思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从方言运用和生活经历探究陈忠实乡土创作的文化寻根历程,在陈忠实与国内外作家的作品对比中挖掘体现他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至今还不乏评说,因其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陈忠实在这部长篇里寄托自己对乡土文化、儒家文化、性别文化的思考,显示出了他对传统文化既依恋又排斥、既认同又批判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塑造的白嘉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学为好人"是他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仁义"是他做人的核心,他的胸怀像白鹿原一样宽广,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十分广泛,在国内外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自电影《白鹿原》公映后,各方面争议不断,鉴于此,试图从素材取舍、人物选取、叙述角度、道具选取、核心内涵表现方面来就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剧本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关于小说《白鹿原》改编电影剧本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据《扬子晚报》消息,9月15日是《白鹿原》的公映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特殊意义,比如陈忠实。作为小说原著作者,他为电影《白鹿原》宣传出力不少。公映日前一天,记者采访了陈忠实,探访了有关影片的热点话题。记者问他:陈老师,久经波折后,电影《白鹿原》确认15日全国公映,现在这部电影已经被称作史上最难拍也是最难放的电影,所有主创人员都经受了许多煎熬,您有这样的感受吗?陈忠实回答说:我已经多少都有点麻木了。对于这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嘉轩两个人物生命轨迹的分析,反映出人物中所承载的传统儒家文化,揭示了《白鹿原》作者的思想主张——吸取传统儒家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9.
陈忠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小说《白鹿原》因获得茅盾文学奖而蜚声文坛,迄今为止,《白鹿原》累积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认为是当代小说的经典作品。前不久《白鹿原》又推出了评点本,评点《白鹿原》的文学批评家雷达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了这次评点的内容。雷达表示:“我于十余年后重读《白鹿原》,依然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0.
2008年4月27日,《白鹿原》创作20周年纪念日,也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四卷集《陈忠实集》出版的日子,陈忠实来京,借机与陕西乡党们聚会。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通过对小说《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的文化性格及其家族文化的分析解读,考察作者陈忠实对传统文化中“仁义”与“利”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和拥护者,陈忠实以代言人的身份,在作品《白鹿原》中体现了自己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陈忠实的《白鹿原》为我们展现了关中平原深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风云变幻的时代历程,使我们对陕西地区的风俗民情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关中人民具有个性化的的方言词汇更是使读者耳目一新。本文将从语气词、合音词、称谓语、民间俗语等几个方面分析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陕西地区方言语素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南帆与王春林的论争显示出《白鹿原》接受状态的盘结复杂性,借助于互文性视域中的《白鹿原》与"创作手记",陈忠实的创作心理与时代文化心理的差异在叙事中得以显现。在对"革命历史小说"叙事的"颠倒"中,《白鹿原》得以重回八十年代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与史诗意蕴的追求,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由于作家对传统儒家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认同态度,造成叙述者性别观念上的落后与保守,流露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偏见。从叙述者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中都呈现出明显男权意识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白鹿原》既是反思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又是一部现代社会男权文化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5.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6.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说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一代人阅读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白鹿原》中女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女人的形象也彰显出了一种社会背景。本篇文章以白灵形象为主,着重分析了以白灵为代表的各名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作者所赋予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陈忠实,陕西人,1942年生于西安,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多万字的《白鹿原》是他在陕西家乡的祖屋中完成的,1988年4月开始写作初稿,至1992年3月完成定稿,历时4个年头。这部小说最初在《当代》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97年获中国文坛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第四届),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表现出的创作心态是矛盾的,黑娃的形象便是这种矛盾创作心态的集中反映。黑娃对传统的反叛寄寓了作家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批判;黑娃对儒家传统的皈依,又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景仰和膜拜。也许正是这种复杂的心态,才使得《白鹿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是从正面描写儒家文化的力作,小说通过各方面展现儒家文化。朱先生、白嘉轩、黑娃这三个典型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儒家文化的三个层面在20世纪的命运,本文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作家陈忠实作品的语言差错审读报告,由《咬文嚼字》公布。该报告称,陈忠实有一个习惯性用字错误,他多次把树干写成树杆。陈忠实经典之作《白鹿原》,也被指不止一处语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