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八股文述略     
八股文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所用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经具有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后来又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以及元曲的一些成份,到了明初据说是由朱元璋和刘基两人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就更加完备了。有清一代,八股文泛滥成灾,直到清末才同科举制度一起被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2.
“经义”考     
“经义”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经义与选举制度的变革和学术风习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北宋熙宁贡举改革中,王安石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对北宋后期的学风和士风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古代文体史上,宋代经义文是明清八股文的雏形,它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八股文的一些特征。考察宋代以前经义与选举制度的结合情况、经义在北宋科举改革中演变和成形、传世宋代经义文体的形态和以经义试进士对北宋后期学风、士风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大体明了经义的流变轨迹,以及它与选举制度和学术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29):29-3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应试经义的一种,遵循特殊的文体格式。本文从八股文自身出发,在探究八股文与科举篝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八股取士与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漫议八股文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经义文,四书文,时文,或叫制艺、时艺等等,称谓很多。它原只是明清时实行科举取士的一门考课,后逐渐变成了一种文体的名称。我国自隋唐时起,便开始有了经义取士制度。到明清时,统治阶级为了更牢固地钳制人们的思想,选拔官吏,又定型为八股文取士。它要求考生以阐发圣贤义理为主旨,按照死板的八股形式去作文。而且愈到后来限制愈多,甚至连文章字数也限制在七百字以内,一概不准走过的。所谓八段,指的是文章写作形式。“股”,是对偶之意。八段文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就娃讲求胜对。它自明成化以后便形成了一套固定…  相似文献   

5.
八股文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从宋代的经义文,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路径依赖效应是其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清末,制度陷入锁定状态,依然很难被废除,只有通过将八股文的附体科举制度一并清除,而且新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有所成长,制度的路径依赖效应才得到了有效的破除。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体式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股文体是逐步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宋元时期形成了具有固定格式的应试文体 ,明初的经义经疑文体在宋元基础上稍有变化 ,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后 ,最终形成了程式严格的八股体式。八股文之称 ,主要是因在作题方式上截题为两截、每截四股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成长、完备和定型的过程.八股文是从经文大义逐渐演变而成的,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试"大义"的形式,"三经新义"及论体形态,宋元经义文形态,科举八股文形态.  相似文献   

8.
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试律和律赋的作法中蕴涵起承转合之说的萌芽。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逐渐形成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是宋代的时文,主要包括试论和经义,其结构体制为十段文。起承转合四者基本齐备的说法出现在对包括破题、承题、小讲、缴结在内的冒题这一小的结构层面的评点之中。以起承转合结构与律诗四联配合是时文对诗歌最直接的影响。起承转合结构说在八股文中得到了强化。与律诗四联相对,八股文的四比之间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律诗与八股文这种律文的同构关系使得自幼熟谙八股文的明清文人将律诗作为首选诗体,这是明清律诗兴盛的重要原因。无数文人染指最多的时文文体的日益规范化是起承转合结构说萌芽、形成、强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只要这一厚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消失,起承转合结构说无论在诗歌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可能结束它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和小说的文体差别很大,前者属于议论文体,后者则属叙事文体,但由于明清文人对八股文和八股笔法十分熟悉,部分八股文作者又持有游戏态度,所以,很多八股文题本身就具有一定故事性,诸多原因都为八股文与小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其中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通俗语言均被纳入八股文的写作当中,使得很多八股文章都带有叙事性和故事性,人物形象由此成为文章描摹的重点,所运用的浅切语言也使八股文的整体风格由雅转俗,从而形成具有小说特色的游戏八股文一类,这种现象在清代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11.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专用文体,1901年被正式废除,此后十多年,少有人提起它。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八股文的关注又开始复苏。伴随着政治文化思潮,二十世纪以来的八股文批判与研究经历了从激情的片面批判到理性的思考与研究。系统地反思八股文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也是二十世纪以来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阔犁 《湖南教育》2008,(11):23-23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它专讲形式、不重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为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出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子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所以自从科举废除以后,八股文便很快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八股文肇始于宋经义,形成于明洪武时期,完备于成化期间,盛行于清朝。从其产生到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的戏曲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时文为南曲”和“以时文为小说”是八股文对戏曲小说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戏曲小说的发展也为八股文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对八股文与戏曲小说关系的探讨,可看出八股文与戏曲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闲话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等。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直到1901年废除八股文,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之深远,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如何看待八股文呢?  相似文献   

16.
1首先,我们认为八股文是在汉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把它发展到极端,以致走到了僵化的地步.我们知道,八股文是一种偶散兼行而以对偶(即所谓股)为主的特殊文体.只在汉民族史上有这种文体,任何其他民族都不曾有过这种文体.为什么呢?因为对偶这种句式只有汉民族语言才能构成.王力说:"对偶是平行的、长短相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  相似文献   

17.
该文着重考察明代制义大家、八股文选家艾南英对八股文创作弊病的批评及艾氏的选文实践,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明代八股文文风的流变及其因缘。深入到艾南英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可以看到,八股文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文体,在其流动、变化过程中,创作主体、评论主体等基于对历史的理解所做的个人选择,与时代观念、社会思潮以及官方意志等多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因素相互纠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八股文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八股文今辨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几百年来,被人们认为是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笔者对此思考有三:其一,八股文迎合了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其二,八股文为后人的作文奠定了一个基础。其三,八股文继承和发挥了汉语言的优长。  相似文献   

19.
刘咸炘是现代学者中较早关注八股文的人。他肯定了八股文的价值,认为八股文可以写出真实的内容,而且行文逻辑严密。在梳理八股文发展史时,他将八股文置于文学与理学两种视野中加以审视,指出明代前期确立了该文体的写作规范、后期创新求变,清人之作则走向低落,这种变化与理学的发展有关。刘咸炘的八股文研究理性、客观,借鉴了西方逻辑学的思想,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学术视野,影响到了卢前等人,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隋唐以后,废除了以推荐为主的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垄断,改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从较大范围内选拔官吏,使得处于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得以晋身,在其前期未始没有一些进步意义。但宋代以后,科举考试都用儒学经义;渐渐显出它禁锢思想的弊端,明清两代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是《四书》的文句,文章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于是科举制度成为知识分子的牢笼。明清两代虽然也有不少有才学的知识份子,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但是,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一篇有价值有影响的八股文章。因此,揭露八股取士的科举制的弊端,抨击其罪恶,都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