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3.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4.
记得那次《中国石拱桥》的区级公开课,这对我这个刚走上讲台不到一年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练机会,我精心准备,反复“磨课”,几易其稿,试上四次,结果还是课堂沉闷,我和学生都不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滕格尔《父亲》那辽远、苍凉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我精心准备的《背影》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课堂静极了,我被文章中的父爱深深感动着,学生们也睁大了眼睛在静静地听我的分析……于是我又情不自禁地朗读起课文:“……我的眼泪又来了……”突然,在一个角落出现了声音:“又是哭!真没出息,还像个爷儿们吗?”“真是的,不就是一次分别吗?好像是要永别似的。”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到校外上公开课,内容是初中《语》第二册古诗《敕勒歌》《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当时教室里坐满了听课老师,学生与我互不相识。为了缓和学生们的紧张情绪,我和学生们先聊了三五分钟,话题是“在生活中如何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谈到了唱歌的方式,由此引出诗歌是作表情达意的产物,然后放了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相似文献   

7.
老师,别老!     
年复一年,我在学生一声声的“老师”中,从当年踌躇满志,立志要做影片《乡村女教师》中那个朝气蓬勃的瓦尔瓦拉,到如今,自己当年的学生中倒已经有不少成为了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我曾经数次提起粉笔写下《凡卡》《灯光》的课题,不知这些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课文,有没有拉我走上“老师变老”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8.
“摆渡”他人也“摆渡”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看完杜长叫老师执教的创新阅读课——《摆渡》的课堂实录时,以为这是“一份经过精心准备的精美的大餐”(钱梦龙先生语,指课前师生反复演练过的那种“公开课”)但是再读一遍时,才发现这是一堂异地借班上课的课堂实录,师生课前不认识,演练自然就无从淡起。心里不由得一声喝彩:“太精彩了!太精彩了!”  相似文献   

9.
周玉玲 《现代语文》2013,(12):132-133
这个话题是由一次研讨课和一篇论文引出的。不久前听一位教师讲《孔乙己》公开课,课后讨论时,这位教师说:“我从人性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缺陷……”无独有偶,笔者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谈《项链》教学体会的文章,那位教师在文中也说:“我把问题拓展到人性思考的高度,引导学生从人性角度深入地思考,玛蒂尔德身上也存在我们今天应该发扬的美德……”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 教师将课题名为《春》。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喝《春天》,由学生说有关春的成语导入,然后学唱歌曲《嘀哩嘀哩》。这个环节里,教师带领学生哼唱了两遍歌词,可是学生出现多处演唱错误。如“嘀哩哩”前十六分节奏唱成后十六分节奏,教师发现了错误后,走过场似地纠正了几遍,又把歌曲从头至尾唱了两遍,就匆匆结束了歌曲教学。  相似文献   

11.
案例背景说明 当了二十余年的语文老师,也听过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但我还是经常感到困惑:语文,到底该让学生学些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在第二轮上到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时候,我作了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当了一回“电视台记者”,通过想像,作了一次虚拟的“现场直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突然间,我好像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3.
顾名思义,公开课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对外开放的情境中,以利于教学评论和研究。时下,公开课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词了,凡是说到教学研究都要找人上一堂公开课。诚然,公开课本身并没有错。试想,如果课堂教学不对外交流,互相讨论研究,教育怎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呢?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今各色公开课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优质课”、“示范课”了呢。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先知”,学生是教师思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复习《诗经》中相关篇章时,往往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说的‘诗三百’是指哪一部书?”可是,一次公开课上,这个老问题却引出了个“新问题”。当执教者征寻学生疑问时,一个学生质疑:其它国家有无“诗三百”? 意外的这一问,当时就引起了执教者的注意、听课者的兴趣。课余,  相似文献   

15.
某校举行新课改公开课研讨活动,一教师以“月亮”为专题进行探究式教学。看得出,教师精心设计,学生有备而上。课堂上学生手拿软盘纷纷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我搜集了月亮的别称,有婵娟、玉兔、广寒宫……”“我探究了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古代写月的诗歌是很多的,我从网上下载了几十首,有《静夜思》《明月几时有》等”几个认真灵活的学生娴熟地操作着鼠标,  相似文献   

16.
彭华清 《教师》2010,(31):73-74
我到一所小学听了几节公开课.为其中两位教师精彩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而叫好。 案例一:某教师教学《向往奥运》(人教版)这一课,让学生朗读“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段话时,部分学生将“体味”一词读成了“体会”.  相似文献   

17.
“精讲精练”,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良好方法,也是当今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精讲”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是要言不繁,条分缕析。教师课前要深钻“课标”,挖掘教材内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编写教案。教学时用精练语言.突出重点,准确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对一位教师讲的《孔乙己》公开课,记忆犹新且感想深刻。这位教师把课文的重要情节概括为“四、三、二、一”,即“四笑”(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孩子的笑、掌柜的笑)、“三辩”(孔乙己的三次争辩)、  相似文献   

18.
邱斌 《四川教育》2010,(7):54-54
每学期例行的公开课即将拉开战幕,作为必须讲课的青年教师之一的我,习惯性地拿出《教师教学用书》《教案设计》和课本,开始了紧张的选内容、编教案、做课件。为了能更方便地体现新课程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我选择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作为我的教学内容。我精心选择了《教案设计》上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节公开课上,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自学了《钓鱼的启示》一课,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沉默。“你们真的没有问题吗?”学生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小姑娘举手,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比了父母对孩子这首诗的不同评价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