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卢梭颂扬人性"善",批判社会"恶"."善"的人性假设发展了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倾向.但人性中的矛盾使"至善"变成"虚伪",成为束缚人的囹圄.对"善"的理论假设以及现实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理念的"虚假";误导出一大批与现实分裂的"人",延长了这些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个漫长过程是以"人"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当今教育应从卢梭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以减轻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在卢梭看来,儿童进入社会就是进入他人的眼光与比较之中,从而也进入人性自身的amour-propre(自恋)所引发的堕落可能性中。为了克服社会化所引发的堕落,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始终保持一种自然惩罚或良心约束的机制,使儿童获得节制激情与对抗虚荣意见的内在力量。由于忽视了卢梭围绕amour-propre构建的性恶心理学,现代教育也就抛弃了卢梭自然教育中的“驯恶”维度,其保护和发展儿童天性的方案存在沦为自由放任的危险。要克服这种危险,我们有必要认识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在教育中重提节制与纪律的精神。这种精神同时为教育惩罚提供内在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自然观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核心.自然现对卢梭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观、个人发展理想和社会发展理想.个人发展理想是卢梭对自然主义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设想,即自然人.社会发展理想即公民——道德理想国,是自然主义教育实践对促进社会发展所发挥作用的设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然观的探讨,以便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理想,从而理解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为大家熟知.相比之,卢梭的儿童年龄分期教育思想则鲜为人知.在笔者看来,儿童年龄分期教育思想值得探究.在其观点中的第一、第二阶段前半期基本与0-6岁儿童,即我国的学前儿童年龄段刚好相符.本文是在儿童年龄分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0-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教育者提供些许适宜的教育建议或策略.  相似文献   

5.
卢梭试图通过新的社会创制建立道德理想国,期望用道德拯救被社会败坏了人性,卢梭的公意至上的共同体是一个道德理想的承载体,它是社会道德的唯一的合法的制定和执行,他把个人人性的道德塑看作是公间社会的道德权威所带来的人性升华与进步的唯一 方式。卢梭的教育理想与他的道德理想是一致的。道德理想国必然预设人性的完美与至善,自然教育则必须构筑阻断一切已经腐烂的社会影响的墙,承担起塑自然人性的道德使命,为社会塑造出纯洁一致的道德来,自然教育因而是道德与人性的监护,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包含着控制和干预人性的教育暴力。  相似文献   

6.
“发现学习”理论在卢梭的《爱弥儿》中已经有所体现,由于其倡导的崇尚自然、赞美情感、适应人性的教育宗旨以及优美流畅的写作手法,使得他对“发现学习”的论述闪现着浪漫主义的光辉,其中二者的相融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中。在我国当代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的时候,卢梭“发现学习”理论中的浪漫主义情怀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为代表的主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遵循的主要依据是个人的身心发展顺序和自然的本能,对"人性"的尊重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他赋予了自然主义教育人本化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卢梭的思想饱受争议,正确认识和评价卢梭的人性观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梭认为,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在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自然人”。与自然人性观相一致,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为了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应天性,给儿童自由。  相似文献   

9.
《爱弥儿》作为时代的一种"强音",不仅给当时的法国及欧洲指明了方向,同时赋予当今时代深刻的教育意蕴。通过对卢梭《爱弥儿》原著的解析,阐释其重要地位及作用。在卢梭人性发展论下探讨教育的方向性,为当今教育理想的迷失及教师方向的迷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林淑文 《中学教育》2008,(10):57-61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美育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一是在美育目标上,卢梭直面人的生命活动,培养具有完满、自由、健全人性发展的“自然人”,崇尚一种超越存在、追寻意义的生活;二是在美育内容上,卢梭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主张通过审美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沟通和融会;三是在美育实施上,卢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方面全面启动美育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