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历史课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感,寓情于史,充分利用课文情感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给予学生喜怒哀乐不同刺激,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周江平 《中学文科》2007,(12):40-4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定位,重点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应成为历史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评价,从而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高中新课改实施已经半年多了,面对当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智力活动的动力之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动力,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加速加快,保持最佳的学习激情。历史现象有美丑,历史人物有善恶,需要我们爱憎分明、明辨是非,这也是历史教学本身的任务。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情感产生波动,带来不同的情感刺激,在满足他们情感需要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也一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凸显了研究性学习,强调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似乎历史知识的记忆显得不重要。殊不知,再认、再现历史课程的主干知识,既是发展学生高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养育学生人文情感的前提。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探究问题的第一步,没有史实的具体再认,没有史实的大量储备,忽视基本知识记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只有发展记忆思维能力,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分析、概  相似文献   

5.
黄第萍 《广西教育》2007,(5B):37-37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随着历史课程目标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并重转变,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显现出更重要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再现教学更能让历史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枯燥而机械地讲解教材,让学生来机械地记忆,而是还原历史教学的生动活泼,激起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走进历史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得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含义之一就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要想学得好离不开他们的情感体验。许多研究也都证明了情感体验对于个体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情感体验是强化动机、增强内驱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巧施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兴趣有着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习起着驱动和激励作用,如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关键之一。在高师历史教学中可以从增强情感因素,创设历史情境,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参与主体的思想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感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若师生情意相通,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师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要通过精心设计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成功的机会、语言与情感等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良好习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的探索,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秀玲 《青海教育》2005,(12):31-31
一、开展历史情景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历史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人纲为导向,根据历史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以及录音、电视、电脑等,创设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思维,达到教学目的。其意义在于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2.
教师没有爱,犹如池塘没有水。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时时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这些是创造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课堂气氛的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王素萍 《湖南教育》2002,(20):24-24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物理教学有意识地实施情感教育,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发掘教学潜能,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其能否积极思维和是否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初中这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等都与兴趣紧密相关。学生的兴趣不是天赋的,在少年时期受环境影响甚大,尤其是老师的影响最深。初中学生孩子气十足,很容易感情用事。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多数偏爱教师所教的学科,好像是与老师的一种感情的交换。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14.
成治赟 《教师》2012,(34):103-103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只是单一的讲解,缺少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没有将知识与现实联系,那么,课堂教学就会过于陈旧、呆板、沉闷,难以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导致课堂质量不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若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则需注重知识的关联性,让学生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过程;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  相似文献   

15.
葛书琴 《成才之路》2013,(32):52-53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超 《中学文科》2006,(10):30-3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却远远没有受到重视。其实教与学的活动是人的活动,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其中人的感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双方都具有感情色彩,教学不能没有情感,警察似的面孔和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教学的大忌。教学离不开积极、肯定的情感激发、强化与控制。教师采用合适的情感教育,更能从感情上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进入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至上的境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思想的净化、心灵的陶冶,更具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自己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是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创设情感氛围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用过去那种“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背”的模式,不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长期下去,学生厌于课堂教学。为使课堂充满活力,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本文以华东师大版本《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上册)》为例,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抓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何东蓉 《广西教育》2007,(5B):38-38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大多围绕着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上课时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去背诵、练习、识记,以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使得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毕业会考和升学而被动学习。在追求考试高分和高升学率的情况下,把原本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且又不能不学的负担,学生厌学、怕学就在所难免了。出现以上情况,究其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能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使他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和成就感。主要表现:一是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二是脱离学生实际,三是教师一言堂。要改变上述现状,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的教学中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被动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李杰 《辽宁教育》2018,(1):89-90
新课标确立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与心理支撑。没有情感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不会主动、积极的。教学过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情唤生情,实现师生情感共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最根本的方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情感这一教学的生命线,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教学进入情感世界,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