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利津县志的修纂历经康熙、乾隆、光绪三朝,在体例、结构与内容方面都呈现较大的变动,显示出地方志的修纂具有历史性,受到时代背景与方志理论的双重影响。地方志的内容既要继承前志,更要反映地方社会的变动;其体例需要借鉴新的理论,形成合理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巴蜀方志从晋《华阳国志》开始修纂,旧方志存量大,新方志修纂多。近年来,巴蜀方志的整理与出版工作成果显著,出版了大批旧志,整理了方志目录与提要。但巴蜀方志的研究较为薄弱,主要从通论、断代断域、专书以及跨学科进行研究,体现出数量少、无研究性专著、研究不平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志索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志索引是一种比地方志书目更有效地揭示方志内容的检索工具,在方志编撰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旧志、新志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限划分。作者在对新旧地方志索引的编制状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旧志、新志索引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纂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古往今来 ,方志已成为典籍之大观。无论是 194 9年以前所修的旧志 ,还是其后出版的新志 ,大都分藏在国内外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档案馆里 ,对这笔宝贵的资源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以供广大读者利用 ,始终是学术界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1935年 ,朱士嘉编撰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收录自北宋熙宁年间至 1933年的 5 832种方志 ,为全国性旧志目录之开端。解放后 ,此目又出过增订本。 1993年 8月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方志目录》第一册 ,1999年 9月 ,方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编地方志目录》。这两部…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共收录1949年以前编修的历代地方志8200多种,是国内外收录最全的一部中国地方志综合性目录.自该书1985年1月出版10多年来,我们在整理研究旧方志和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收的山东省的旧方志30种.今条述于后,以供研究者使用和<联合目录>再版增补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以档案为基础,是一种以记载区域性地情信息资料为核心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学术价值。我国官修方志由来已久,尤其是明清两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令、法规的积极推动下,辽宁地区的官修方志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充分证明依法治志是中国历代官修方志工作模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出来的更好实现形式,突出反映了地方志立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修志与档案     
邓明 《档案》2008,(6):15-17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优良的文化传统,编修地方志离不开档案资料。因此,自先秦编纂《禹贡》起,到汉晋编纂地志、隋唐编纂图经、宋元以降编纂方志,乃至当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就与档案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地方志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这就要海量搜集资料,经过考订编纂成志,而在海量的资料中档案资料成为首选,因为它们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国家第二轮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出发,阐述了地方志出版的重要意义、地方志出版选题的常见类型,以及地方志既定的研究成果.对方志类图书资料的再利用、选题再开发,不仅突显了出版的文化传承、传播功能和责任担当,增强了方志文化的影响力,也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数字方志” 传承华夏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方志” ,是一项采用数字化方式对地方志进行整理、加工 ,并提供给读者利用的工程。国家图书馆的数字方志 ,将建设包括全文影像库、全文文本库、书目库及各种专题库在内的大型数字方志资源库。其用户服务系统具有多样检索、原文再现、多屏比较、版本校勘、关联查询、个性编辑、繁简转换、版权保护、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数字方志工程在保存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源的作用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初以来开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第一代地方志的修纂工作,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其内容之丰富是任何一代地方志都难以匹配的。它横跨两个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社会主义时代),一般都历经三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客观地记载了百年上下各市、县或省、区全面而系统的情况。诚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它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 10余年来,这一届地方志的修纂工作取得了极为可喜的成绩,仅县志、市志已出版795部(截止1993年2月),其中亦有我们出版界的一分功劳。然而,更大量的地方志有待以后几年出版;而且,在地方志出版工作中满足于给一个书号、批批字号的现象日趋严重。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为通过出版工作把地方志的质量提高一步,在这一届修志中尽一份力量,特刊发此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宁波举行了首届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通报了我国新编地方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修成三级地方志书6000余部,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约2万部,地情7000部,综合年鉴1500余种,名胜古迹志约400部等,已形成了大规模的方志社科成果群。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广西历代地方志的轸纂概况。分析了广西历代方志的价值,并讨论了广西历代方志的整理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巢湖流域具有源远流长的修志传统。明清以前,方志事业就较为发达。明清时期,方志总体数量、普及程度有了空前的发展,志书种类开始定型,体例亦逐步完善,内容日见丰富,而且实用价值愈来愈高,为清代以后方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索明清时期环巢湖流域方志的修纂情况,不仅能够归纳和总结出一些有益于我们今天修志的经验,而且对于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蕴藏其间的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当今环巢湖流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三同志不仅仅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的领导人,同时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的名誉会长.曾三同志是中国新编地方志这项事业的奠基者和主要领导人.曾三同志的不幸逝世,是我国方志事业的重大损失,我国全体地方志工作者对于这位德高望重、备受尊崇的老领导,至今无比怀念!早在50年代,由于毛泽东、周思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方志源远流长,方志文献浩如烟海,形成一类独特的典籍。而且历代地方志的编纂非常普遍,遍及全国各省、府、州、县,以至市镇、乡村。但一般读者读过地方志的并不多,因为它基本上不是供广大人士查检的工具书,印行有限,多藏于官府和书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股“年鉴热”,但地方年鉴还处在探索之中。在现代,地方志是否能起到地方年鉴的作用?或是相反,地方年鉴能否取代传统的地方志?地方志的现代形式(新地方志)如何?它与地方年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已面临着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方志与谱系同是地方性重要史料,两者同源于两千年前.但方志至清章学诚时,已提出"方志十议",建立系统的学问而成方志学.但谱系直至现今,仍未能独立发展成一系统的学问.主要因为:"方志"是政府协助修纂,自宋元以后,政府主动修纂一统志.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人名索引产生于何时?朱士嘉先生在其《宋元方志传记索引序》的注⑤中认为:“《吴县志列传人名索引》(1939年)是第一部方志人名索引。”这一说法为以后许多论著所引述或认可,如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邢台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我从邢台市政府办公室划转至新组建的单位——邢台市档案馆(邢台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虽然工作地点换了、工作环境新了,但工作内容没有变、工作劲头没有减,随着档案方志工作的高端发力、稳步推进,随着档案方志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学习领会2022年全省地方志机构负责人工作会议精神后,让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档案方志事业的天地宽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首届编修广播电视志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修地方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历来重视新编地方志的工作。50年代,毛泽东同志倡议编修地方志。60年代,中央有关部门曾提出了关于编修地方志的意见。80年代以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发出《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1987年,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新编地方志工作的意义和要求,明确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20.
盛世修志,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早已出版,"续志工程"又在紧锣密鼓中进行,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规定:省、市、县三级今后每隔20年修一届地方志,届届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