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纪,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  相似文献   

2.
简论成人教育观念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着重开发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作用,启发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受教育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鼓励他们去寻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勇于除旧布新,开拓进取。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人教育亦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成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普通教育中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重视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使受教育者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人们的普遍共识是:人的创造力的有无和强弱将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最终决定因素。作为国家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被人们重视,成人教育的重心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致使其社会价值和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体现。成人教育不仅仅在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也应该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与开发人的潜能作为主要宗旨。21世纪的教育将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4.
创造力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学生创造力可通过创造性思维教育、艺术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技能教育、个性化教育、品质教育等方面加以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邓怀庆 《考试周刊》2015,(25):136-137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年轻一代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据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得心应手,走上社会后也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社会属性较为健全的学习主体。在成人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专业教学方法,使专业知识的教育、综合能力教育、学习技能的教育相统一,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燕斌 《家教世界》2012,(12):65-66
本文从当前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开始着重论述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指出培养人才最重要是培养创造力",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教育的倾向。揭示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中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创造力,是指在一定动力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初中语文教育应当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益的途径。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成人教育实施创新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单秀平 《林区教学》2010,(12):97-99
求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的内在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向。着重讨论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研究性活动,开发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为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少儿图书馆应以提高少儿综合素质为目的、着力培养少儿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的核心已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少儿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全社会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基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高校培养人才标准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将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标准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是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要想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学习制度———创新型学习,使教育者成为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力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 ,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翻开新版小学《美术》教材 ,我们不难看到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甚至有人说 ,一代没有创新能力的人 ,是不可能建设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新意的社会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美术教育所培育的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创造力是十分有意义和可贵的。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学 ,更应该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没有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 ,就不会有执…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则正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则正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  相似文献   

16.
吴秀梅 《成才之路》2012,(28):80-8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希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政治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严重受到影响。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就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谈谈几点看法。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变一言堂为群言  相似文献   

17.
田清雅 《考试周刊》2009,(45):213-213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智慧的论断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而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乘时代东风势在必行。高中数学教师怎样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把创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呢?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预测 2 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加强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 ,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因此 ,教育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前 ,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改变束缚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在课堂生活中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追求教育的“民主”、“开放”与“创新”,使课堂生活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07,(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已把是否具有创造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