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东晋郭璞《方言》注"江东、山越间呼姊声如巿"的记录,分析汉语、侗台语两方面的音韵演变,指出"巿"字实际上是古越语(早期侗台语)表"姊"义语素的标音字,此为魏晋南北朝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在词汇层面上的表现之一。另外,文章比较了其他若干古江东方言词与侗台语之间的音义关系,旨在说明,要全面地诠释"南染吴越"的涵义,还需要结合非汉语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闽方言群和侗台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方言,各方言点的鼻音及塞音韵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些相同之处,它们或合并,或弱化,或消失,是个渐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黔南方言的四种特殊语序现象,并将之与侗台语、苗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汉语与当地民族语言有一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黎语的“女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前音节主要是阴性前加成分pai-或mu(i)-,后音节主要是-khau,三个音节在黎语方言中都有语音变体.pai-与m(m)-分别与汉语的“妇”与“母”存在对应关系,-khau则可能来自南岛语表达“女人”这一概念的词.黎语的“男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在各方言中存在两个普遍性的音节:pha-和-ma:n,pha-与汉语的“父”对应,-ma:n也是源自南岛语“男人”的侗台语底层词.黎语的“人”分为通什型(代表性音节“(?)a:u”)和加茂型(代表性音节“lai”),通什型为南岛语借词,加茂型为黎族自称即汉语“黎民”一词的“黎”.  相似文献   

5.
九月初,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侗台语研究室教师和研究生一行七人来贵州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并应邀到我院讲学、九月五日至七日他们为中文系师生举办了“语言学专题讲座”。副教授杨自翔长期讲授方言学课程和从事方言调查工作,有很深功底和丰富经验,他  相似文献   

6.
试论上海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话的底层显示,上海话原本是一种接近于现代侗台语的古越族语,现在的上海方言是由历史上本地人群改用汉语后形成的.我们认为在语言改用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移民本身,而是标准语的确立.而汉字在确立汉语标准语地位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侗台语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了各自的信仰系统.通过比较他们看似独立的天神系统,尤其是风雨之神及其神话,仍可再现他们作为稻作农耕民族对水的重视.这其中既有对洪水的敬畏,也有对雨水的需求.风雨之神或为其早期共同信仰的主要形态,后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国内的侗台语民族产生了雷神信仰,而傣族以及国外的侗台语民族则多保留了天神施雨的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8.
"夹音"是壮侗语域方言的一种特殊中介语。壮侗语为母语的人们与壮侗语域汉语方言为母语的人们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壮侗语对该方言区汉语的影响,同时该区域的汉语方言对壮侗语亦产生影响。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壮侗语与汉语交互影响形成了壮侗语域"夹音"方言现象,贵州黔东南称之为"夹侗"。壮侗语域方言"夹音"方言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壮侗语声母的汉语移植,韵母特征不凸显,语法影响较鲜见。  相似文献   

9.
原始台语中的塞音韵尾在布依语各方言点的演变速度不一样。布依语第一、二土语区中的塞音韵尾-p、-t、-k还仍然保留;第三土语有些方言点只保留了-t、原始台语中的-p已经转化为-k,原始台语中的-k变成了-?’,有少数点的塞音韵尾已经消失。布依语中塞音韵尾的简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音系的简化,二是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藏语系有四个主要的语族: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汉语、侗台语、苗瑶语之间有好些等同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宾语在谓语动词后;这跟藏缅语族的宾语在动词谓语前正好相反.而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时代的语言,作为汉语的古老形式,是否更多地保留了汉藏共同语的遗迹,单从甲骨文语序上似乎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11.
兴业壮语属于壮语北部方言红水河土语,受当地汉语方言影响深刻。文章描写了兴业壮语的音系及语音特点,并通过与相关语言或方言的比较,归纳出兴业壮语的主要语音变异特点:在声母系统上,发生喉塞音*b>m和*d>l的演变,产生送气音声母ph、th、kh、khw、tsh,来源于原始侗台语古声母的*?、*?、*??演变为喉塞音声母;在韵母系统上,发生长短元音对立消退,a>e和a>?>o>u元音高化,i>?元音央化,o>?和?/??>y元音圆唇化等。  相似文献   

12.
广西宾阳县境内平话的语音很相似,但各乡镇的平话又稍有区别。宾阳王灵镇平话有26个声母、56个韵母和8个声调,其语音系统与粤语及侗台语有许多关联。研究宾阳王灵镇平话的语音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平话的历史,理清汉台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五河方言"给"字句可表达"给予""处置"等义。文章从动词"给"、介词"给"、连词"给"、助词"给"等四个方面探讨五河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总结五河方言"给"的语法化路径,为五河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4.
《诗经·木瓜》中有"木瓜""木桃""木李","木"应理解为"果实",相当于侗台语中的ma:k9"水果",与沙加尔上古汉语"部分谷实和水果名称带*m-前缀"的说法可互证。《诗经》中的"木瓜",不是我们熟知的南方木瓜,而邢公畹先生说的现代人还说的"木瓜",很容易让人误会;邢公畹把泰语ma:k9muan6直译作"木桃",不符合侗台语水果类"ma:k9×"汉语译名的惯例。  相似文献   

15.
许长安 《现代语文》2002,(11):43-43
一、全盘否定“国语运动”:台湾的国语运动成绩很大,但也有失误,就是利用强制手段推行。现在,一些人抓住这个错误大做文章,历数推行国语摧残方言的罪恶。说当时推行手段之强硬,己近秦始皇霸道主义方式。他们认为推行国语造成方言的流失,因此主张进行“台语教学”。但是他们把方言问题政治化,认为国民党政府推行国语是为了消灭台湾话,是把中国的语言强加给台湾人,是政治控制的手段。他们全盘否定国语运动,叫嚷要废除国语的独尊地位。一些人还极力避免讲国语,有意识地在公共场合讲“台语”,所以他们提倡台语教学己经不是单纯的学…  相似文献   

16.
杨维娜 《文教资料》2013,(34):31-32
德宏傣语属侗台语族台语支,其名词性短语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从名词与名词、属性定语名词、领属定语、形容词、指示词、量词构成的名词性短语的语序探讨德宏傣语名词性短语结构。  相似文献   

17.
桂东北地区是我国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官话、粤语、客家话、土话平话、湘语、闽语等6种汉语方言,有的方言内部还有差别较大的次方言;有勉语、壮语、标话、苗语、侗语、茶洞话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章对桂东北地区内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地理分布、人口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是了解本地区语言生态的难得材料。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否定副词"不"的虚化现象考察》①一文的基础上,分析"X不"形式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否定副词"不"虚化的渐变历程可以得到普通话、方言、古汉语等多种材料的证明。  相似文献   

19.
江苏泗洪县位于淮河北沿、洪泽湖西岸。泗洪方言处于北方官话方言和吴方言交汇地带,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很值得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考察了泗洪话的“给”字句,比较分析了这些“给”字独特的语法意义、与众不同的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色句式,为现代汉语方言“给”字句比较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20.
陕西凤翔"把"字句保持着古汉语句式的特点,这为研究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依据凤翔方言的特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指出凤翔方言和汉语普通话在处置性、宾语有定性、否定词能否出现在"把"字后等语言现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