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铁映参观“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本刊讯4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专程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大厅,参观了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北京市档案馆联合主办的“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通过展出的部...  相似文献   

2.
蔡和森是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践行者,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取"直接行动"的革命斗争方式,参与领导了争取生存权和求学权的"二二八运动"、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借款的"拒款运动"、争回里昂中法大学三次斗争,捍卫留法勤工俭学生权益,保护中国国家利益,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参与领导三次斗争过程中,蔡和森坚定了信仰,确立了世界观,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1月27日是中国与法国建交50周年纪念日,而早在20世纪初,中国就兴起了一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许多有志青年通过这一途径,受到新思想的启蒙,学到了科学知识。在新文化运动中,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法两国在教育方面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依托中法大学,然而,留法勤工俭学是怎样发起组织的,与中法大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用档案史料来揭秘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孔令淑 《东南传播》2021,(12):112-115
建党百年纪录片《留法岁月》借助视像修辞和声音修辞,围绕"人物""场景"和"事件"三个要素对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记忆进行了完整生动地呈现.在此基础上,纪录片通过社会记忆与个体记忆融合、历史情境与现实图景链接的记忆修辞路径,凸显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时代意义和留法青年伟大精神价值的传承意义,由此实现情感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建构,出色地完成了建党百年纪录片的思想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5.
5年勤工俭学提供思考素材 1920年10月,年仅16岁的广安少年邓小平和8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乘船赴法勤工俭学。这是重庆爱国人士创办的“华法教育会”所推动的一次留法热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1918年,由蔡元培、吴稚晖、李煜赢诸先生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团体“华法教育会”,蔡元培先生任中方会长,李煜赢任秘书长。华法教育会主要负责输送留法勤工俭学青年和负责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滞法的华工教育问题,当时在法华工约有十万之众。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五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煜瀛等人在法国组织了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的勤工俭学会,为赴法青年创造了学习条件,提供了经济准备,为推动与发展旅欧勤工俭学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与研究这一运动,在此,我们把市档案馆所藏《留法勤工俭学会说明书》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8.
上月回眸     
上月回眸由北京市档案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作,展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风采的“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一经面世,吸引了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在内的众多观众。《李大钊就义70周年纪念展》又接踵在市档案馆告竣...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史学》1999,(2):24-27
在1919—1920年间,先后有近两千名中国青年抱着到法国去,“vx血汗所得之工资,换科学上之知能,为工业落后之祖国,谋实业上之进展”的良好愿望.远涉重洋.联袂赴法勤工俭学,掀起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勤工俭学运动。这场运动造就出了一大批后来的中共高层领导人物,因而引起了史学家们的兴趣和重视。但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运动的政治影响或著名人物身上,而对大批勤工俭学生是如何在法国学习与生活的,由于史料的限制,则论述不多。在馆藏档案中,我们发现了留法勤工俭学生廖奕写于1929年的《自述》,文中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及赴法勤工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正式展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副局长马自树、董保华,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沈正乐,中国革命博物馆代馆长黄高谦,北京市档案局局长徐俊德以及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段路易、文化专员柯...  相似文献   

11.
周啸天 《新闻界》2003,(4):3-3,8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99周年纪念日,特刊此稿。———编者毛泽东从《湘江评论》开始他的革命生涯。邓小平投身革命,最初从事的工作也是办报。邓小平从上世纪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伊始,到50年代主政西南时期,曾经有三次办报经历:一、留法勤工俭学时期,参与少共机关刊物《少年》(后更名《赤光》)的出版工作。1922年2月开始,年仅16岁的邓小平,在蒙达尼附近的夏莱特市的哈金森工厂做工。在先进青年的影响下,他开始阅读《新青年》、社会主义讨论集等书报,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当年夏天,他加入旅欧少共(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2.
赴法勤工俭学是民国时期留学运动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女子参加赴法勤工俭学更是打破了多项限制,成为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的华章。  相似文献   

13.
我在记者工作中,深感学习的重要,不知制订过多少次学习计划,但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根本没有实行。年终回顾学习成绩的时候,往往怨自己的工作条件不如编辑、也不如做行政工作的同志,他们的作息时间固定,便于安排学习。有一回,翻阅到王若飞同志留法勤工俭学时一份工读时间表,觉得对于解决自学时间问题颇有启示。不妨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编辑学刊》2011,(5):2-3
广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应中伟推荐《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本书系《社会主义五百年》丛书第三卷,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客观中肯的阐述、对重要历史人物生动  相似文献   

15.
三救得了急病的蔡畅当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确立恋爱关系不久,他与李富春、蔡畅的关系,因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赤光》杂志而亲近了许多,连写信都亲切地称李氏夫妇为“畅春姐弟”。1922年,国内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停止后,法国政府也加紧了对留法中国学生的监督,大家不得不用大部分时间来“勤工”,以维持生活。同李富春结婚以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13,(12):38-51
中国道路 李红岩 龚云 宋启发 著 黄山书社 9787546124155 2012-01 880.00 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为救国图强所做的探索及所走过的道路,回答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之类的问题。本书以"中国道路"为题,抓住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问题。通过宏观历史地叙述,令人信服地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和"中国始终坚持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历史结论。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简写本,以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和得出结论,展现历史的细节,反映普通中国人对中国梦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四、理论上的成就1923年2月17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改选领导机构,周恩来被选为书记。因为当时留法勤工俭学生界中有无政府主义出版物《工余》杂志和基督教《青年会星期报》散布种种错误思潮,以及为适应不能阅读外国文书报的勤工生及华工的需要,于是决  相似文献   

18.
<正>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开玺教授所著《圆明园三百年祭》(套装上下册),于2017年3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圆明园既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巨大宝库。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后,圆明园即成为中华民族屈辱的象征。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在本书中,作者以历史学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史的教学。1987年10月调出版社当编辑。 我编的第一本书是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启荣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启荣先生曾是我尊敬的老师,接到他的书稿倍感亲切,又是第一次编书,格外认真。这本书列为全国党校系统教材,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全国许多党校都使用这本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于1918年4月14日在湖南长沙邀集同志成立了“新民学会”。同年6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致力于会务,准备组织会友和有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19年12月毛泽东同志担任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请愿团代表到北京参加抗争,1920年4月n日离京来沪,同月邀集即将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开会。图为半淞园会后合影。图中位置自左至右为:萧子障(即萧三)、熊光楚、李思安、欧阳泽、刘盼伊、张怀、毛泽东、彭瑛、陈绍休、魏璧、劳启荣、周敦祥共十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