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外国文学、艺术史上,流派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迷五色,即使我们“三年不窥园”,也难以全面、系统地把握。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几种比较常见的,被现代派中不少派别普遍使用,而又较能代表和体现现代派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30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现代派代表着一段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虽然该派从形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40年代的“九叶诗人”和新时期的青年诗人,都是从现代派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因此说,现代派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派诗歌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又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和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风大异其趣,其审美特质在于它是古典意境与现代意识的统一,是中国历史沉淀的审美情趣与西方现代主义审美倾向的统…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是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诗坛“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他将西方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在“隐”与“显”之间以情绪韵律创造诗歌形式 ,意境抒写精妙自然。他的诗歌艺术是对中国新诗坛诸多不良倾向的反拨 ,为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开辟了较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派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曾经是个禁区,80年代初逐渐兴起,80年代中期曾一度走红,但又很快跌落。90年代开始,它又“改头换面”在文坛上出现,渐有回复之势。世纪末,现代派前景如何?本文以商品经济发展走势为主要参照,以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沉浮变化为依据,分析文学纳入市场后的变化,并根据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出世纪末的现代派文学从格调看是“积极的现代主义”,从形式看是“新现代主义”,从审美需要看是“泛现代主义”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考察角度,反思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密切联系。集中分析比较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借鉴西方新文艺思潮(观念、方法、技巧)的成败得失,指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构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并着眼于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现象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多元化”现象的内在联系,对片面强调两次“崛起”和“冲击波”之差异的观点提出了异议。文章最后认为,新时期文学应立足于中国自己的生活基础上,有批判地和有创造性地借鉴西方的东西,创造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派诗人 ,从早期的波德莱尔、魏尔仑 ,到后期的庞德、艾略特 ,对法兰西、欧美乃至全世界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十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兴起后 ,大批有志青年远渡重洋 ,学习西方文化 ,把西方现代思潮和现代诗艺介绍到中国 ,并大胆进行创作实践 ,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从内容到形式西化的特点 ,这在诗坛三大派代表人物 ,即新月派徐志摩、象征派李金发和开一代新诗风的戴望舒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李金发师承波德莱尔、魏尔仑 ,而徐志摩的创作发展过程几乎就是一个中国诗人自觉吸纳西方现代诗艺使创作走向成熟的代表过程 ,戴望舒…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8.
西方非理性主义是渗透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并给以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种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思潮。以寻找自我、确定自我、体验自我和欣赏自我为创作主题的现代派文学,揭示了现代派文学指导思想的走向,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派作家们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上探讨新的人生观,恰恰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不谋而合。本文就现代派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非理性主义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凌 《教师博览》2023,(18):16-18
清末民初,琵琶艺术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的发展格局。汪派作为最晚形成的一个琵琶流派,对当代琵琶艺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传承”为切入点,对汪派琵琶艺术在当代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引起广大琵琶研究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在推动文化传承中略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形式的热衷,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量译介紧密相关.出于规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考量,一些作家对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剔除,从内容中“剥离”出形式,“成功”地将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移植到中国文学中来,从而解构了定为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使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但是,由此带来的“技巧崇拜”或日“技术主义”,也导致了中国的现代主义只注重技巧的操练,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精神,同时又屏蔽掉了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关切.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主张相近,风格相似的作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个的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人们比较熟知的除了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外,还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前者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文字秀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往往在细腻的描写中,努力开拓诗一般的意境。“山药蛋派”的艺术风格就大不相同了。“山药蛋派”的艺术风格有哪些特点呢?现浅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的文化视野,透视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古老的诗国引起的回响。对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同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世界性特质,作出系统论述。说明中国现代派文学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论文是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文艺政策、本土创作现状密切相关。论文以翔实的资料,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派文学从“文革”后艰难地冲破禁区,到80年代大量地引进,总结了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之间占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一向以“主情”为主 ,诗论必重其情感。在西方诗歌传统中 ,直到二十世纪初 ,诗与理性思维的对立才开始打破。这就是以艾略特、瓦雪里、里尔克为代表的现代诗人开创的新时代。“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以来 ,较早把感性与理性 ,诗与哲理融合起来的诗人是卞之琳。他在三十年代是既承接“新月派”的艺术追求 ,又带着法国象征主义技巧汇入到“现代诗”运动之中的。他致力于以“现代艺术形式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的诗歌创作 ,也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又有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他尤其善于从敏锐的感觉出发 ,并以纯熟的技巧 ,将大…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文学的生成远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之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流文学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常识性错误。意识流文学和精神分析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认为意识流文学的本质是心理真实 ,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拒绝将意识流纳入精神分析轨道 ,乔伊斯和精神分析派在学理上两不相容。因此 ,把“性本能”作为意识流文学前提的“意识流文学性本能规定”说是一个无视事实、违背学理的虚假命题。“意识流”在上世纪 2 0年代和 80年代两次涌入中国 ,“性本能”论或谈性色变都是错误的。正确认识意识流文学的本质在我国有着现实和长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是二三十年代崛起的“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在挖掘和表现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的孤寂情绪与病态心理上,拓展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一爿独有的天地。并且在艺术上,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把文学反映生活由原来的单一注重外在世界,推向了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视境,大大革新了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特别是他的心理分析小说,把人的潜意识、隐意识、变态心理以及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质级,契合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时代情绪与社会心理,并提升为一种能反映人类特定情绪体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现象。《梅雨之夕》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朦胧诗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岛、江河、杨炼等为代表,以他们各自独立而又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诗群”。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已成为过去,而我所感兴趣的是,是什么力量促使诗人在一潭死水的现实处境中孕育出朦胧诗这一诗坛奇葩。我想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在内容上对五四启蒙思想的接续及艺术形式上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借鉴以外,更是他们以受难者的姿态对现有伦理生活进行艰难突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绘画形式的不断变换,深印着时代的痕迹;非直观是“现代派”绘画的重要特征;其反传统的“革命性”意味推动着新生的艺术渗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绘画观念得益于古典绘画的精髓,同时又扬弃其形式法则,在发展中消亡又复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现代派文学都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五四”时期,大陆的新文学家就开始了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认知和实践;台湾现代派文学的步伐稍慢,始于50年代初,兴旺于60年代。它们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纳入新潮,体现了与世界同步并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本文对海峡两岸现代派文学的异同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