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叙述:一个中心———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观点———个人利益观(强调社会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性,但也要说明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一、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本质指人类的本质,不是某个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与动物相比较而言的本质。3.本质属性不等于惟一属性,人类还有其他属性。二、人的自然属性与其他生物的自然属性的关系区别:(1)人类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存、活动和欲求等方面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其…  相似文献   

2.
说马     
家马和野马都是马,属于奇蹄目马科。马科动物起源于北美。家马大约在4500年前被人类驯化,因此,马和人有着特殊的关系,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动物,貌不出众,却堪称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了,它就是猪。最早的时候,猪还是野猪,不过,就和马、羊、鸡、狗一样,在机缘巧合下,野猪被人类驯养了,逐渐成为现在的家猪。一般认为,最早驯化野猪的是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中东地区原始人。但他们并不是驯化野猪的唯一原始人,人类的祖先至少同时在七个地区相对独立地先后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中国,野猪被驯化为家猪的意义,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重要,这不但因为它可能是除狗之外被中国人驯化得最早的动物,更因为它自驯化之后,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古人用作启蒙教材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性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类愈来愈显示出不同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和力量的今天,不能不强调人对自然的主体性。以实践这一对象性活动作为基础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包括人对自然和人对人自身两个方面。人对自然的主体性是基础,人对人自身的主体性则是人的本质即自由最终形成的内在根据。因此,在全面理解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所表述的“人类的价值中心论”,不仅不能被抛弃,相反应该被发扬。生态伦理学是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同一般伦理学一样,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使其指向发展错误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的人生观就是从对人的本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全面地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本质的特性,对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即人的一般本质具有不变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单个人的本质即人的现实本质是可变的。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向前发展的。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说明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具有不变性。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动物的驯化》一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了解人类驯化动物的历史;第二部分,了解人类是怎样按照需要把野生动物培育成家养动物的;第三部分,认识驯化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我国在驯化野生动物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人的本质是和合炼世,它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类社会关系;它既是实践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实质,并且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来源。技术是生产力,也是实践活动展开的基础,处于主体与客体世界的中介地位,它支撑着实践目的的有效实现,但是,技术在人类目的性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产力的内在本质理解,长期以来国内多数教科书、论著都是从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论述的,这种单一的"关系"解释混淆或等同为人的实践的对象性活动关系的其中方面.这不符合马克思的经典原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在现实生产的实践关系上,马克思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机统一的总体关联上去理解生产力的,并且强调人的实践的矢量性,必须把生产力作为人--主体发展的能动表现和展开出来的本质(社会)力量的规定去理解,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这样一种人的本质规定去理解,而不是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骆(luò)驼和牛在几千年前就被人类驯化了,其中马是人类驯化得最成功的动物。马不但跑得快,而且耐力也不错。人类在工业时代之前使用的最便捷(jié)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或马车。除了可驯化用做交通工具,动物对人类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鸟-飞机、鹦鹉螺(yīng wǔluó)-潜水艇(qiánshuǐtǐng)等。动物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善待这些人类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哲学的视野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人类的特性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关系上,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而人的本质则是人性的积淀和统摄.人的普通质与本质的关系是多与一、次与主的关系,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社会本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小说家哈德森的代表作《绿厦》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自然观。在小说中,哈德森通过展现阿贝尔和里玛的爱情悲剧,生动地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永恒依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及其与自然之间的永恒矛盾和冲突,无情地批评了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呼吁人类尊重、热爱和保护自然。在哈德森看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应该成为人类的道德理想或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方略具体包括:加强生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13.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的一位天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他无限热爱大自然,几乎为所有的动物写过诗或故事。同时劳伦斯终其一生批判现代西方工业文明、追求生命价值的实质并终其一生不断探寻人类回归本真的再生之路。本文将着力分析劳伦斯通过对于非人类的动物的关注来反映其独特的动物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整个社会存在的相关现状分析说明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通过时人们所必需的庇护空间的设计体现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阿凡达》在其商业运作的框架内成功地再现出,在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征服自然与征服弱势民族具有相同的强盗逻辑和帝国性质,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反生态帝国主义的电影文本。该故事是对资本主义逻辑上升至帝国性之后,在时间上延伸至当代,在空间上延伸至外太空的揭露。阿凡达的形象也许为人类文明走出生态帝国主义的倨傲和文明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可能:既是自然与人的使者,也是资本/帝国主义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面上看,环境问题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过度采伐和消耗自然资源所引发的,其深层根源是人类在自然观上的人类中心论和科技观上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这两种观念支配下的对科技的不合理和无限制的应用,或者说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理念及其支配下的生活方式在起作用。只有进行人类文明的创新,变革指导科技发展的伦理观念,建立新的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才能实现科技、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尚未处于技术对自然狂热征服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前瞻性地看到了人类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解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矛盾,指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解。人本性、辩证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生态思想的显著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具有世界眼光,不仅因为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也是全球化时代的迫切要求。要树立政治文明建设的世界眼光,必须具有四个基本理论,即承认多元化、尊重客观的求实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辨证思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们从无环境意识到开始治理污染是一种进步;从治理污染到积极预防污染,从而实现绿色生产与消费又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已不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状况了,而是进入绿色文明时期。因此,梅州的发展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注重提升绿色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浅谈档案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工作与“两个明”建设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它是探索档案工作如何伴随人类“两个明”的建设而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上它是探讨档案工作发挥反馈作用,为人类“两个明”建设服务,档案工作伴随人类“两个明”而存在、两发展、是人类明的象征,要使档案工作更好地在“两个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实现思想观念上的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