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婚恋诗所占的篇幅颇丰,它们充分展现了先民们的婚约缔结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就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但婚姻仪式又因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周代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以一夫一妻为标志的聘娶婚外,还有一夫多妻的媵妾婚、亡夫亲属收娶寡妇的收继婚和野合而婚;与此同时,《诗经》中又不乏弃妇诗,从这些诗篇出发可以分析先民婚姻的事实终结的部分原因,从而窥测整个周代婚姻形态的大端。  相似文献   

3.
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代是宗法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聘婚是周人的合法婚姻。这在《诗经》和《礼记》中均有反映和记载。但是,在以聘婚为主要形式的婚姻中,同时又并存着“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无媒婚。对这一婚姻现象,古今论者多语焉不详。本文拟从当时为政者无奈中的权宜之计、“令会男女”的文化背景和增殖人口的现实需求等方面加以考察,可能会求得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礼俗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诗经》婚恋诗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媒妁之约与自由恋爱共存的婚恋结合方式;"六礼成婚"是主流的婚姻模式,而"仲春之会"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手段及补充;同时存在媵妾制与一夫一妻制并举的婚姻模式。本文试从这些诗歌表现的多元的恋爱状态以及婚姻模式来展现周代各个阶层人民的婚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6.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7.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婚恋风俗的诗数量最多,从中可以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婚恋风俗;人们的婚恋既有尚古之荒蛮、自由,又开始受严格的宗法礼制的约束,既有对原始社会婚恋风俗的传承,又有向封建婚恋风俗的过渡。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媵婚是西周、春秋时期存在于诸侯贵族间的一种特殊婚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一国诸侯嫁女时,要由她的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妹妹和侄女作为陪嫁,其他两个同姓诸侯也要按此要求各用三人作为陪嫁,形成所谓诸侯"一聘九女"的婚姻结构(即一夫人加八媵妾)。《春秋·左传》多有记载,《诗经》中亦有多首诗或隐或现地反映了媵婚的内容。媵婚的存在有其历史、政治和文化多重因素。媵婚是姊妹共夫和姑侄共夫的混合体,是原始伙婚残余的表现;媵婚的出现,跟周代分封制有密切关系,媵婚是政治婚姻,诸侯之间以婚姻为纽带,结成政治联盟,实现各自的利益需求;媵婚还跟诸侯"重继嗣",希冀权力永续的功利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五一 《天中学刊》2005,20(3):71-74
郑卫婚恋诗丰富多彩、内容广泛,但更多地表现了周代后期"礼崩乐坏"的背景下,青年男女冲破旧礼节的自由歌唱。郑卫婚恋诗包括四类:一、热烈奔放的情诗;二、曲折感人的恋诗;三、丰富多彩的婚姻诗;四、畸形变态的婚恋诗。它们是周代特别春秋时期社会的真实反映,具有质朴、淳厚、真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宋传奇《鸳鸯灯传》以青年男女婚恋嫁娶为主题,讲述了官宦世家男子与两位市井女性的感情纠葛,颇具传奇色彩。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社会影响巨大的财婚与榜下择婿等婚姻风俗,呈现出宋代读书人婚姻的运行模式及其潜在风险,也反映了经济因素在男子婚恋选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揭示出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市井女性在丈夫发迹后被抛弃的悲惨命运。故事颇具理想色彩的大团圆结局,寄托了作者对妇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女性对美满婚姻生活的期冀,同时让读者在虚构的世界中感受到正义的希望,从而获得些许慰藉。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弃妇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妇女对恋爱自由、大胆、坦诚的态度,也表现了她们对婚姻的坚定、纯朴与始终不渝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她们的爱情、婚姻观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诗经》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诗经》邶、鄘、卫风中的婚恋诗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卫地人的婚恋状况,较集中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婚恋形态在形成初期的原始样貌。邶、鄘、卫时期的人们在面对异性时所流露出的情感、表达情意时的方式、对异性的审美观念及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与认知,都反映出卫人对爱情婚姻的认识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自西周直至近现代,中国的婚恋习俗历经自由-箍束-解放的过程。择取春秋、汉、宋、元、近现代各知名评家对《诗经》中最具价值的"国风"中的爱情诗的评注,来窥探中华民族的婚姻恋爱的习俗和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周、辽、清等朝代的统治者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特点,在不同的范围、不同程度地实行过一国两制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从外在美与内在美两方面来分析人们认可“窈窕淑女”的原因,突出淑女“贤良淑德”的内在美;其次,从游女的素质与周楚两国敌对情绪两方面来分析西周统治者排斥游女的原因;再次,西周统治者认为《关雎》在“夫妇之德”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加之“南化”思想风行,因而借之以感化《汉广》之“荆蛮之淫”。总而言之,《关雎》所体现的正是西周统治者对待青年男女婚姻问题的主张和愿望,即“淑女以配君子”。  相似文献   

17.
《诗经》当中的恋歌言述淹没于婚姻的包围,伦理意义的咏歌大于生命意义的抒发。周公制礼以来的社会期待与周人的"礼"性自觉互相影响,共同构建出周人恋歌言述下的这一情感特质——注重伦理或"准伦理"本位的言情抒发。这一物化在周人恋歌当中伦理或者"准伦理性"的情感特质既使周人的诗情区别于自己,同时又彰显出民族的特色,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抒情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共和行政"就是指"共伯和行政"。共伯和应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和。早在"国人暴动"发生前,共伯和就已经掌控周王室大权,"国人暴动"发生后,共伯和对稳定危乱时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王朝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以后,共伯和主动退位,周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卫国,得以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