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3.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中国单音节方块字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民族文化园内的一朵奇葩.传说最早的对联是五代蜀主孟昶题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后逐渐普及.由于对联雅俗共赏,适应面广,因此深受广大文人、普通群众的喜爱.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题都有所涉及,足可见它的影响和作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对联中有趣的表现手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5.
一个概念,当你接受并使用它的时候,必须弄清内涵,认同公众对这一概念约定俗成的理解.不能一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抽换其内涵,变更其特质.这大概是一种并不深奥的道理.读2004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所载<教材中语言资源的开发>一文,读到崔琪老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而"开发"出来的16副对联,便有一种文学样式遭异化、传统文化被错位的感觉.对联之称作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节奏相仿、平仄相协、文字相关、强弱相当、内容相别.16副"对联",违反了对联写作的这些常规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一副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下文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6.
根据命题目的与命题形式的不同,将2015年中考对联题大致分为考查对联特点、考查对联内容赏析、用对联考查文学常识、给对联进行配对、考查撰写对联能力等五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类研析.2015年中考江苏苏州卷对联题出得非常精彩,很值得研究推广.2015年中考吉林卷对联题难度最高,是否适合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7.
对联     
《小学青年教师》2008,(2):20-21
1.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用下列词语编写一副对联。千条拂雨花润风万朵柳2.请为自己的书房写一副对联,激励自己读书学习。3.观察特点,合适的对联用线连起来。踏破磊桥三块石暑鼠凉梁客咳惊稻草捆秧父抱子分开出路两重山  相似文献   

8.
陈振良 《初中生》2006,(12):31-32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中嵌入数字能产生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撷取几副,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9.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联题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各种课外知识,题型丰富多样。下面谈谈中考对联题型的复习策略。一、了解中考对联考什么1.考基本的对联常识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与对联     
数学与对联,两个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交集的事物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看完此文,我们便能找到答案,原来这两者也会有如此精彩的"对手戏"!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联与数学联姻,就会让枯燥的数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古代教书先生的生活大都辛酸困苦,这一点从他们所写的对联中可以看出. 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 座上无毡,且喜身寒心内暖; 门前有粟,谁怜眼饱腹中饥. 还有一副反映教书人生活艰苦的对联是: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13.
假期里的一天,我看到姥爷在红纸上写着许多优美的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缠着姥爷教我写对联。姥爷拗不过我,便对我说:“学对联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不仅要对仗工整,而且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律。你有信心学吗?”“有!”我响亮地回答。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9月18日,通辽市实验小学和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进行了同频互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的同课异构。一、设计目标与流程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高红霞老师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对联知识,背诵对联。2.完成趣味语文知识。3.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辽市实验小学刘志双老师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熟练朗读回文句、回文联及带有多音字的对联。2.感受对联的节奏美、对称美及大致意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对联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来教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对联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学某些课文时,就运用一些使小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通俗易懂的对联进行教学,还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学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6.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7.
余俊 《初中生》2006,(23):19-22
[考点突破] 作为我国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凝练,因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下面说说节气联,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通俗文学大师、章回小说大家,其作品不仅仅限于小说,还涉及诗歌、散文和对联.就对联而言,大多镶嵌于其小说和散文中,不仅门类宽,而且思想艺术性高.张先生没有对联专集,总计有一千二百余副联作及四十多章段联论. 这些联论或在特定情境中直接论评,或借小说人物之口论述,或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予以点评,廖廖数语,简洁明了,有画龙点睛之妙.将张恨水的联论加以整理并予以述评,对发扬对联这一民族艺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好的对联能给人强烈的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联佳作能引领校园思潮,凝聚师生共识,传递青春正能量.对联的应用比较广泛,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单从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角度,谈谈对联的教育作用. 一、一番给力,一番神奇 2011届笔者担任高三班主任,班级从构成看有“三多”:女生多,家境贫困学生多,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多.要把这样的“三多”集体建设好,对班主任是一个严峻考验.笔者既要协调各方需求,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又要激发学生斗志,建设奋发向上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