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下星期我要上一节公开课,课文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两只鸟蛋》。为了让学生对“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有真切的感受,我特地从花鸟市场买来了十几个雪白的鸽子蛋。今天试教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摸一摸真的鸟蛋?”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鸟蛋,请每个小组长来领一只。”顿时,学生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不一会儿,领到鸟蛋的小组就你争我抢地摸了起来,还没有领到的急得脸都红了,恨不得一下子就摸到鸟蛋,场面热烈而混乱。就在这时,一个同学大喊“:老师,他把鸟蛋捏破了!”我疾步走上前去,只见那位…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视角     
王冬霞 《教育文汇》2009,(11):38-39
“我的视角”是与北师大教材六年级精读课文所配套的一个小栏目。刚刚接触时,我确实没太在意,只是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凄“丁丁冬冬”的视角,然后写一写,再让同桌检查一下了事。但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逐渐发现“我的视角”虽只是辅助资料,但收揽的内容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内容简介《借生日》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课用简洁流畅的笔触讲了: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表达了母女间关心体贴的真实情感。本文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一篇文质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二、教学设计思路和特点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心理特点,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学习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识字三》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自读几遍,读准字音,熟悉课文,然后把几个容易读错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正音。其中,“朝夕”一词是学生比较容易读错的,“朝”是多音字,有的学生读成了“潮”。给生字注上拼音后,再让学生读多几遍。基本上  相似文献   

5.
今年,笔者参加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到本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此,以第二册教材为例,谈谈本人对本教材特点的肤浅认识。一、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态度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导向如:本册第三单元“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要爱她”中共4篇课文:《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其中《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是童话故事,《两只鸟蛋》《失物招…  相似文献   

6.
朱瑛 《辽宁教育》2011,(4):33-35
背景描述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前者是由讲读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后者是由讲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它是单元整合后词语的归类统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也许是习惯了以前教材中词语表的模式,我总是轻视“词语盘点”的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组课文后都安排了“词语盘点”这一板块,并分成“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前者由讲读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后者由讲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都属于单元整合后词语的归类统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积累、掌握、应用。也许是习惯了以前教材后面附词语表的模式,我总有点轻视“词语盘点”的教学.一般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写一写,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体验教学,即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将学生导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下面以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运用体验教学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阅读教学目标的几点做法。一、在游戏活动中体验,让阅读教学充满乐趣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它以形象思维占优。因此,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为体验活动创造条件,让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乐中施教,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练,在…  相似文献   

9.
黄桂香 《广西教育》2014,(44):50-50
正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校卢老师上了一堂一年级语文课《两只鸟蛋》。该课先是认读生字,然后是课文理解。在课文理解阶段,卢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焦躁不安"一词的意思后,问:"谁能用‘焦躁不安’造一个句子?"有学生说:"奶奶生病了,妈妈会焦躁不安的。"老师给予肯定。紧接着,几个学生站起来如法炮制"我生病了,爸爸会焦躁不安的""妈妈生病了,爸爸会焦躁不安的"等等。显然,学生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卢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  相似文献   

10.
庄怡清 《陕西教育》2005,(12):36-37
在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新教材中的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势利导,延伸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一、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无意识识字在第一册的识字教学中,教材中告诉了学生多种识字的渠道:看人体识汉字、在大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在家里识字、读对联识字等。学习完这些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除  相似文献   

11.
教材虽然是新的,但其中的理念不一定是新的。这是我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后得出的结论。其中有三篇课文(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就存在理念上的缺陷。不妨先将三篇课文抄录如下:《蘑菇该奖给谁》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对他们说:“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小白兔难为情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  相似文献   

12.
做观察记录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这项活动。只要我们打开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本,就能发现有许多课文采用“文件夹”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了许多观察记录的范例。同时,课文中还设置了许多“框框”要求学生学着试写。编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写观察记录来加深观察印象,让学生观察得来的知识系统化,逐步养成做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观察记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我在指导小学生做观察记录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13.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主旨在于课文最后一段所引用的竺可桢的一句话,意在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需要的是“精确”而不是“大概”与“也许”。按照传统的教学范式和教学参考书来实施教学,也能让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的主旨。但是当我采用另一种范式,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时,学生却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相似文献   

14.
新编教材第一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画面设计,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审美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美的意境中。 一、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蒲公英的种子》全文表现了一种美的意境。我精心设计导语,带领学生“入境”。教师问:“‘我’是谁?”学生回答“‘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教师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种子在跟我们说话呢!说什么?你们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个环节活泼、自然,教师绘声绘色,学生情绪饱满。 “一朵毛茸茸的小花”是“我”的形象,她是那么可  相似文献   

15.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周舟 《云南教育》2008,(1):51-5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景物”这一单元主题,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讨论,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以为“教书”即教书本(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他们总是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变着法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学生死记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而语文素养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教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相似文献   

19.
《自己去吧》是“九义”教材第一册的课文 ,由两段句式相似的对话和两幅图画组成。第一段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第二段是小鹰要求妈妈带自己去山那边看看。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 ,就能成功 ,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根据要求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一、读准课题 ,读悟质疑揭题后 ,读题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题眼“自己”及轻声的“吧”读准 ,让学生初步建立“读文先读题 ,读题悟题眼”的认识。读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想一想 ,读了课题后 ,你想知道什么 ?二、精读细读 ,螺旋提高1 .初读课文 ,读通课文 …  相似文献   

20.
《想飞的乌龟》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梦想”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乌龟掉下来后会想些什么?学生由己及“人”,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它很难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