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班主任卡片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在美术课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去学习,必然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以往在识字教学中也强调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过程中 ,往往出现为识字而识字的现象。如为突破词义教学这个难点 ,教师们采用了“语境创设法”、“实物印证法”、“态势展现法”等 ,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印证课本上出现的生字新词所对应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情态。如教学“玉米”这个词 ,只要求学生怎么读、是什么、怎么写就算经历了识词过程。这样的认识活动使字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脱离了学生的兴趣 ,掌握生字成了毫无乐趣的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要把词装进儿童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唐敏 《海南教育》2010,(4):58-58
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茅雅致 《考试周刊》2009,(22):229-229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表现为认识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思维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小学学生  相似文献   

8.
陶凯 《考试周刊》2014,(54):184-184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然而这种"真正的兴趣"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呢?课堂教学应如何达到生态价值的追求呢?文章指出活动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燕 《教书育人》2002,(11):16-17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情感、兴趣、动机、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特征。它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调节和推动。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老师的“要我学”转化为学生自主寻求的“我要学”。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那么,如何让“乐”融人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1.
林友强 《考试周刊》2014,(95):22-23
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文章分析了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的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有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相似文献   

13.
黎青 《青海教育》2014,(5):32-32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常表现为好奇、求知、探究、操作、掌握等。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兴趣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相似文献   

14.
活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具体活动的材料和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运用活动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简单地接受现成的历史知识,而是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动手,增加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主动地去获取历史知识和方法,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集中注意力,亢奋思维,强化记忆,使各种智力因素处于积极的竞技状态。我国古代学者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乐于接近、寻求和获得知识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而形成的,它是所有认知活动包括自主探索的源头动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机非金属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开设较晚、低年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的问题,本文尝试阐述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关于材料认识的实践活动,记述实践过程,评价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效果,发现带有竞赛性质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增进新生对无机非金属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正>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想象力也同样重要,没有想象力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动力,音乐也不例外。本文从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导向,从而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兴趣导入的运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现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认识: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丰富性、多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动手、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春雷 《考试周刊》2013,(25):119-119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认识水平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动"起来呢?一、点燃兴趣的火花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兴趣,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才会积极地认识和探索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激发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历史学科故事性较强,所以我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