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比如去年我同柳树仁钓友在杂志上争论浮标调目、钓目的作用问题时,争论到后期,我就感觉到了一些火药味,只好及时刹车。但是收到《钓鱼》杂志第13、14期后,看到其中连载了山东栖霞尚立和钓友的《也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文章,文中对衣善新钓友的观点表示了支持,也婉转的对我的见解提出了不同意见,促使我有了将本人观点进一步阐明的决心,也算是对衣、尚两位钓友的回答,或者也可博有兴趣看完拙文的钓友一笑。  相似文献   

2.
尚立和 《钓鱼》2005,(18):30-31
河南钓友王现峰先生发表在《钓鱼》2005年14期《论标尾》的文章,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多遍。王先生是位很有修养的人,该文坚持《俺也说说鱼标尾》的观点(见《钓鱼》2005年第7期以下简称《俺也说标》)而没有对笔者针对《说标尾》的不同观点而写的《配重与标尾自重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见《钓鱼》2005年第11期)一文表示赞成或进行批驳,而是“感谢”笔者的异议,“真心感谢”,笔者认真读了我的拙文,只是不动声色地叙述新设计的实验及实验结果,正是这个实验结果,让笔者思绪万千,激发并坚定了笔者写此文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钱俊才 《钓鱼》2004,(3):26-27
河南李吉文钓友在本刊2003年第18期上发表的《竞赛规则应与时俱进》一文中说“用创新的思维来审视当前钓鱼比赛的规则,用争鸣、探讨的方法使之更加公平、合理,更具有权威性。”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正是出于同样的想法,我才撰写了《从竞赛的误区中走出来》的文章(见本刊2003年第11期),引起了不少钓友的关注,如愿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福建的王成钓友曾撰写了《关于几个“误区”的探讨》一文(见本刊2003年第14期),对我的文章发表了看法。接着,本人撰写了《我对“探讨”一文的回应》一文,进一步阐明了我的观点(见本刊2003年第15期)。最近,我又看到了河南李钓友的这篇文章,对我《误区》一文也发表了有同有异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史为林 《钓鱼》2008,(24):20-21
《钓鱼》杂志08年第10期登载了文风钓友的文章《量化调漂分析》(以下简称《析文》),回答了笔者及其他钓友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原《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以下简称《量文》)(2007第18期)使用的量化公式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可以明显地看出文钓友是诚恳的,并且相邀笔者及诸钓友群策群力,对量化分析公式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批评和验证,以便给出一个圆满而合理的解释。我被文钓友的诚意所感动,盛情难却,应其所邀,不得不埋下头未再次研读文钓友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兹飞 《钓鱼》2003,(16)
看了《钓鱼》第13期《为调4钓2与钓2调4鸣不平》(简称《鸣不平》)的文章,原以为文作者能拿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衣钓友的观点,然而错了。作者仅用一个在玻璃缸中所做的一个实验反证了“钓目是可以大于调目”的结论,批评衣钓友用“永远”二字是武断了点。而对双方观点的根本分歧则认为是“对调目概念的不同理解”,“三位作者离开了衣钓友确定的前提”所引起。《鸣不平》作者站在中庸的立场,对争鸣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这真是一个糊涂法官!钓技争鸣虽不是政治上的原则问题、大是大非的问题,你尽可以按照你的理论观点去指导自己的钓鱼实践。但如果把…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钓鱼》2007,(9S):16-19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钓鱼》2006,(4):23-24
读了《钓鱼》2005年第22期上柳树论的对象,混淆有钓目和无钓目,混淆调细等)、标脚材质和形状(竹脚、碳脚、钢脚仁先生写的《再谈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灵调钝和钓灵钓钝。以及脚的长短粗细)已经决定了的,是浮一文之后,我还是继续用我对调灵调钝的那么,让我谈谈我对柳先生总结的关标的个体属性,是可以善加利用而不可以认识这一话题请教柳先生。于调灵调钝之争的三个特点中的不解之通过调标进行改变的,我们调整调目所能处:①二十多年来大家争论的调灵调钝到调整的只是整个钓组的灵钝,而浮标作为一、究竟什么是调灵调钝底指的是浮标个体还是整个…  相似文献   

8.
尚立和 《钓鱼》2007,(11S):22-24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进行申辩,对我认为是正确的而马钓友认为是错误的有关问题申述理由,还对马钓友的某些观点谈谈我的不同认识;目的是共勉与责任,为钓鱼负责,为钓友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在争辩中达到共识,探索钓鱼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文龙 《钓鱼》2004,(20):42-42
失眠半夜,早上很早就醒来,懒散地翻了一下《钓鱼》杂志,看到第15期上马建华先生的《也谈对两个实验现象的思考》一文,顿时唾意全消!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强烈要求编辑老师把我的这段评论文宇发表,让钓友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1.
王书生 《钓鱼》2006,(15):14-14
读了《钓鱼》杂志2006年第12期李懿先生质疑《话说泄力》一文的理由及说法,我感觉有点偏激,李懿先生完全以一个钓鱼大师的个人角度出发看问题,缺少了钓友谈论问题所具有的客观性。李懿先生为了证明“打开”“关闭”泄力都是“调紧”“调松”的观点,举例说:“大家知道马铃薯是土  相似文献   

12.
不知是寄邮,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今年的《钓鱼》半月刊,我已短缺了三期(6、11、12期)。读了上海王锡健钓友的《为〈调4钓2与钓2调4〉鸣不平》(见《钓鱼》2003年第13期)一文,才知道在短缺的第6期上又有人在“讽刺”、“挖苦”、“教训”我。这样也好:虽然我已年近花甲,但个人修养还是有限,有些话听了难免心里不痛快,眼不见,心不烦,我倒省去了不少烦恼。早在十多年前,我和一些人一样,也是半水调4目。后来的垂钓实践告诉我:这种调标方法有缺陷。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水域应用悬坠钓法,我才努力将自己的调标心得整理出来。没想到因为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甯夕雨 《钓鱼》2005,(1):23-23
罗泽武钓友在《钓鱼》杂志总46期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以下简称罗文),我反复读了几遍,对信中提到的另一篇文章王大禄钓友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一文,我也重温了一遍。我很同意他们在各自文章中所表明的一个重要观点:摆说“标准池观念”桎梏的束缚,多学习更新鲜更精彩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文风 《钓鱼》2009,(15):16-17
《钓鱼》杂志2008年第23期和第24期分别刊载了张铨先生“对调标量化公式的不同看法”和史为林先生“量化调标的简化和适用范围的拓展——也和文风钓友再商榷”的文章,作为对笔者“量化调漂分析”等文章的回应。为了验证“量化调漂公式”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两位先生都进行了细致的计算,特别是史为林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和理解笔者的文章,仔细地理清了原文中一些模糊不清以及表达不清的概念,对量化调漂公式进行全面验证,证实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钓鱼》2007,(21)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  相似文献   

16.
钓友之家     
《钓鱼》2004,(5)
争鸣,别让好事变坏事《钓鱼》编辑部:贵刊设置的“争鸣”栏目,旨在通过广大钓友对钓鱼活动中某一问题的认识或某项技艺的探讨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是好事。然而,从2003年开始,贵刊先后在第6、10、16、19、21、22期中,针对2002年12月16日,发表在原《钓鱼周刊》上《调4钓2与钓2调4》一文,发表了8篇争鸣文章。笔者认为,从争论情况来看似乎已经偏离了“争鸣”这个轨迹,其表现有三:首先,争论的主题,自始至终没有结果。参与者篇篇的舞文弄墨,声声的唇枪舌战,到头来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没有输给谁,仍然是各持己见,惟我独尊。虽然多数…  相似文献   

17.
看了《钓鱼》第6期上的《钓鱼,让错误的理论走开!》(简称“走开”)、《也说调标》(简称“也说”)、《庸医慎医,爱我<钓鱼>》(简称“庸医”)三篇文章后,心中有些想法觉得有必要说一下,不对之处望广大钓友给予指正。首先我认为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或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心平气和地进行研究或讨论,以理服人才是可取的态度。不应摆出一付盛气凌人的架子,用挖苦或讽刺的手法对待别人,教训别人。同时自己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大家都是钓友,地位是平等的。只要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全国著名垂钓大师和垂钓高手,除了他…  相似文献   

18.
《钓鱼》2007,(24)
《钓鱼》杂志2007年第18期刊登了文风钓友的文章《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上)》(以下简称《量文(上)》),拜读后对文风钓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甚感钦佩,也赞成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存在一些疑问,写出来和文风及广大钓友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钓鱼》1995年1~3期连载了我写的《台钓浅说》一文。文中校漂方法我称为垂直归零钓,是根据悬坠底钓术的特点和我在北京、贵州、湖北等地混养塘、自然湖泊河流中的3年垂钓实践而总结出的一种实用校漂法,它超出了台钓中调四钓二的范畴,是为那些没有条件去标准精养塘钓鲫又喜爱台钓的爱好者们归纳的。因篇幅关系未能详细论述垂直归零钓,不少钓友向我提出质疑:“你这方法和调二钓一没什么区别。”广州林汉明先生(《中国钓鱼》1995年9期10页)也认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20.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