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目前,消费时代的特征日益折射在文学上。在强大的消费法则的操纵下,当代中国文学呈现出种种新的趋向:文学重心由乡村逐步向城市转移;文学书写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文学蓬勃发展;文学价值取向发生新的转变,"欲望化写作"风靡一时;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年轻化,"80后"崭露头角;文学与影视的联姻成为当代文学新气象。各种趋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消费时代中国文学的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3.
与时代同行的当代中国文学60年,走过一条崎岖发展的道路。如何评价当代中国文学,历来都有不同看法。从宏观的视角评述中国当代文学60年,当代文学在整体上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是超过现代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要积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思意识、精品意识、原创意识。要以反思的精神总结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构建一个更加适应文学发展的生态环境,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文学精品,以适应变革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时代,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学体制的改变与建立是中国文学能成为“当代”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实现了当代社会与文学的互动,促使文学作家、作品和读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文学体制之下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展开讨论,说明文学体制与作家身份之间所发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矛盾,促使作家形成新型的主体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质主义的文学本体观念是制约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主要瓶颈。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文论研究为克服文学本质主义,为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开辟了道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中存在着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方式并置带来的文论知识体系两层皮的缺陷。在文论教材编写中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改革和建设首先应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浪漫派文人当中对音乐崇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音乐(情感)本位的宇宙观、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其著述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鲜明的信仰化、直觉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成绩是可观的,通过梳理当代文学的"时代文学观"、两次创作高潮与文革文学、网络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等四个视点,足以窥见当代六十年文学成就的客观存在,并且能够展望当代文学的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博尔赫斯的创作风格和小说表现技巧在对拉美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实验亦发生着示范滋润作用。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想象力、叙事的非逻辑性和迷宫式结构,都成为中国当代的先锋作家和后现代风格追随者们效仿的对象。这些具有后现代创新精神的中国作家在自己的小说实验中,彻底打破文学思想上的禁锢,用从博尔赫斯等后现代作家那里借鉴的小说创作元素,并以自己对这些文学元素的独特理解,开拓出具有中国风格的后现代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0.
6月20日上午,由我校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世界文学》期刊联合举办的《今日世界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出版座谈会在文学院召开。莫言、余华、格非、食指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批评家与会,就世界当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当下中国文学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模糊方法起源于数学,但是对于不确定性更强的文学是更有效的认识工具。大文学是个“正则模糊概念”,其核心部分是纯文学,其边缘部分是亚文学。如果动态地看问题,从文学向非文学领域伸展是“泛文学”,反向的是“潜文学”。“大文学理论”表现为对文学与对理论的双重超越。“前文学”时期的大文学是自在的综合智慧,实际上是大文化,“后文学”时期的大文学需要自觉的积极开发,向影视与网络、向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文学边缘化了,但是使文学性中心化了。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在论及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区别时,大多是罗列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文章认为,仅罗列二者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并不能揭示出这两种语言的实质。一段文字是不是文学语言,关键看它是处于何种语境中。即使同一段文字。当它处在文学语境中的时候。它就具有了文学语言的性质,当它处在非文学语境中的时候,它就不具有文学语言的性质。因此,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区别的实质是语境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学场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的关系场域,它围绕着文学幻想建构起复杂的结构体系,内在地规约着文学的逻辑发展进程。晚清文学场不具备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的所有内核,其逻辑生成是以关系为中轴,体现了特定时空领域与文学生态背景下文学艺术家对文化资本、话语等为表征的相关权利与身份(位置)的斗争,并且在独特的价值抉择中彰显了浓厚的传统踪迹。晚清文学场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启蒙宿命具有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文学创作中想象力的缺乏问题成为文坛的热点,得到众多作家和学者的关注.文学想象力萎缩的原因与文艺观以及大规模的"复制"与互文"拼贴"这一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有关.文学要有想象力,必须建立"心灵真实"来消解文学对生活经验的依赖,以作家的虚拟化世界转向文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力,展示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为策略,解构"复制"与"拼贴"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筱敏是新时期以来关注女性命运、参与女性文学建设的重要作家。她的女性散文创作表现出重感情抒发、重感觉表现、重事物横向联系等艺术特征,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肯定事物的差异性和相对性。在文论领域,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文学的历史性、复杂性来质疑文学的普遍性和规定性,突破了过去一元论的文学观念。但是,后现代主义对文学本质的拒绝以及对文学传统的否定容易转化为文学领域的虚无主义和毫无原则的实用主义,这一倾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儿童文学,由于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很多作品的幻想性不如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也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作品增多,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也还是存在想象力匮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用想象为儿童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则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9.
承继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陆机《文赋》为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嶸《诗品》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可说为六朝整体美学朝向"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然陆机《文赋》之所以会在西晋初期出现,实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意涵,其是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情况密切相关的,乃是庶族追求仕进、力求攻文下的产物,可被视为是庶族文士对文学进行想像的理论著述。本文除点明《文赋》与庶族文人"柔顺文明"心态所具有的关联外,更冀以厘清陆机《文赋》审美意识?自儒、玄调和的思想源头。在此基础上,则将进一步点出,陆机在《文赋》中所提出的乃是一种以易、老概念下的"自然"为本的文学本体观,其具现为理论的层次即是:对具有永恒之美的文学特色的阐述;以个人才气为主、注重想像、灵感的创作论;以及尚未超越儒家教化观点的文学功用论。  相似文献   

20.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