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蔡帛真 《报刊之友》2014,(2):126-127
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也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故而在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我国古今文化传播活动的梳理,从政府主导及民间活动两个文化传播推动模式分别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美玲 《今传媒》2016,(6):103-10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对外宣传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其跨文化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宣传片在形式上要注重视听语言的专业性,在内容上要考虑不同文化的接近性。本文从多方面对宣传片进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传播的内涵与规律并展望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未来,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良好沟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反映了当前中国发展的现实阶段。中国梦体现了"家国"的统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的理论成果,它与各国梦相通,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道路提供新的范例。中国梦的传播要在实干兴邦的基础上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中国梦的传播不是哪个个体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梦的主体广泛性应该得到充分利用,研究好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叙事方式,通过个体中国人圆梦的故事,折射出"国家梦、民族梦"的主题。"中国梦"是和平梦,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共同繁荣离不开中国的努力和贡献。中国梦通过文化交流凸显本土化和亲和力,要让拥有不同背景的受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与国情,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他们感兴趣,以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应该采用个性化、艺术化、本土化和技术化的手段和方法,讲述人必须用公正的态度,保证故事体现的精神不被误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成就和问题应该被清楚认识到,既不夸大和吹嘘,也不回避和掩盖。中国梦的传播和内化过程需要借助于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的话语策略来展示中国声音和中国价值。主流媒体应该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视野和胸怀,以及发展的眼光讲好当今的中国故事,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传递和交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客观公正地反映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影响力的不仅是服装、饮食等这些浅层次文化,而且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图书"走出去"要注重传播深层文化。图书出版要注意文化传承和深入浅出:出版经典著作一定要解释得浅显易懂;出版通俗读物则要赋予其文化意义。如此,基于文化传播的图书"走出去"才有深厚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浅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传播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在媒介的力量下快速的流动和扩散.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然而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出现了"霸权"现象.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强国凭借自身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不断地向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传输本国的意识形态,企图控制支配它们.面对此现象,唯有提高本国的软实力才能与之抗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儿童书全球化传播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彰显文化实力,培育孩童民族自豪感,建立中华东方文化认同感强有力的阵地.本文在研究儿童书全球化传播共同特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文化元素的岁时民俗少儿读物、中国城市冒险系列以及中华传奇女性题材的儿童书选题、内容与版式设计创意策略,认为:需要学会"发现儿童",摒弃目前中国儿童书成人机械想象的说教思路,注重儿童浪漫幻想的情结;注重东方艺术人文情怀的神韵与传达;创意东西方视觉美感交融的版式;处理好图文搭配,方能成功赋能中国文化,实现全球华语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何宇 《新闻爱好者》2011,(17):20-21
本文试从"动画传播"的概念入手,解析美国的动画文化及其附属的商业价值是如何在不乏文化壁垒和政策限制的中国,通过其特有的传播路径取得文化涵化,实现传播价值的。借此启示本国动画在全球化语境中应加强受众市场定位,提升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0.
蔡虹 《新闻战线》2020,(1):86-88
在对外传播中,一方面要"借船出海",适当、合理地利用他国的文化规则,另一方面也要"造船出海",培养既懂国情、通晓对外传播规律,也能应用新技术的高端复合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确立中国的规则体系,提升中国媒体在全球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