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高校有人才、科研、平台、团队等优势,可通过组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等途径,探索建设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科研创新、人才交流、技能培训平台等模式,多措并举,发挥高校自身优势,统筹做好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及现实困境,建议从开展精益化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指导、建设“教学+竞赛+创业”三元融合教育生态链、搭建“体悟实训+第二课堂+创业孵化”一体化实践平台、打造“双师双能”实践师资队伍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转变的国家战略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总目标.“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目标一致、共同推进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完全集体经济、集体组织带动、县域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特色产业带动等发展模式,可以从编制乡村规划、建设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经济、推进城乡融合等方面来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离不开多元主体适时的新媒体运营赋能,也离不开高校新媒体教育的协同赋能。高校新媒体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有三大路径:助力“新农人”培育与优化、开发“新三农”优质线上课程、输出“新三农”创意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5.
王斌  张霞 《教育与职业》2023,(19):99-105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行逻辑是扶智、扶技、扶业。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推进技能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据此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方略:完善人才链,即强化供给侧改革,筑就技能人才培养“压舱石”;提升价值链,即深化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器”;服务产业链,即优化专业结构,把牢产业效益增值“定盘星”。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有其天然优势和动力来源.主动参与、全力参与、有效参与乡村振兴,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需要,是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韶关学院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农业发展,开展教育服务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实践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系统性工程。随着我国数字化建设向各领域纵深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业态。产业数字化和教育新生态使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具有必然性,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大量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然而,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数字素养、课程体系、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评价等多重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亟须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具备数字化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基于岗位能力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创设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化育人空间,创新关注学习效果的数字化评价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要前提。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对农业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人才的重任,其特殊使命造就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塑造服务“三农”的大学精神;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特色实践,砥砺报国之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讲好中国“三农”故事、开展农业现代化重要性教育、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教育,多维度提高大学生懂农、爱农、护农情怀,做到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来加强农业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熟悉农业全产业链、懂“三农”及其理论、能实践会创新创业并扎根乡村的农业人才少等问题。教育、科技、人才是护航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驾马车”,高等院校正是三者的重要结合点,而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却面临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科研与生产需要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关键问题。本文较深入探究了新时代涉农高校基于科技小院零距离爱知笃行、干中学追求卓越,多学科交叉培养多元化知识体系、多途径拓展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分阶递进,五育并举”全过程培育农业人才模式,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能力、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愿服务”拔尖创新型农业人才提供可行性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20,(2):52-56
高校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库、智力库与人才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是不容推辞的历史选择。通过发挥高校用新才智、新文艺、新思维、新创造和新治理的作用,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同时,反思高校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以求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下汇集各种愿望、诉求的现实目标。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乡村振兴也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创造了契机、延展了育人平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责无旁贷。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原则、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原则、分类施策原则和发展导向原则,实现因地制宜与挖掘农民潜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发挥教育先导作用;找准农户需求与地方高校优势结合点,提高“三农”“造血”能力;建立农民参与和受益机制,保障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相对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力度,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植于农村、直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功能的乡村成人学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实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背景,探讨了乡村成人学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时代之机、历史之困与发展之路,为各乡村成人学校新时代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以此实施精准有效成人教育供给,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奏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强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大学生肩负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在助推乡村经济、丰富乡村文化、改善乡村治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然而,对区域高校6594名大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存在了解不够、参与不足、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需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确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理念,优化乡村振兴服务项目,健全乡村振兴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应有的乡村建设职能。  相似文献   

14.
“校企村”职业教育模式以地方院校为纽带联通农村与乡镇企业,对促进以教育人、以人兴业、以业哺教的“育人业”健康循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有积极意义。以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为切入点,对模式中各个角色进行了职能分析,立足现实列出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融合发展的地位弱势、职能失真等当前困境。提出愿景共建、科技赋能、师资建设等实现路径,以发挥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的自身优势,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我国“三农”国情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的主要逻辑。推进“三农”群体共同富裕,昭示了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具体为:一是助力“在农人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促进“离农人口”实现市民化转型;三是支撑“返农人口”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新时期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实践,一要继续扎根中国本土大地,服务“三农”现代化;二要主动响应国际职教倡议,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高校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其中不乏成功的实践案例和推广经验。近些年,阳光学院持续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二者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指出了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能够对高校专业教学、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思政四个方面产生助力,从而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核心。乡村落后思想、乡村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等现实问题加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也成为乡村振兴必须关注和攻克的难题。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万世千秋,育德为先。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它高度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高职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扎根乡土建设,打造一支思政实践队伍充实振兴力量,多元主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思政工作,建立机制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思想、新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为系统梳理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知网收录2000-2022年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1 159篇核心期刊论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国家创新驱动与乡村振兴战略及相关政策推动下,该领域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两个阶段;(2)涉农科研院所与高校是研究主力,农学、经管类和人文社科等相关专业研究最为活跃,作者及机构间合作都有待加强;(3)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和乡村建设,是研究的热点领域;(4)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以及数字技术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力资本提升和服务业升级,是研究的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19.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撬动乡村振兴大舞台。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人才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机制不合理。只有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培育人才、设法留住人才,才能突破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困境,提出以对接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的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通过加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应用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形成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