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在审美鉴赏时无法立足文本、细读文本,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没能体现诗歌鉴赏的文体特点。许多教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无从入手,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古代诗歌的鉴赏中来,没有对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古代诗歌鉴赏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教师心里没底。而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歌也没有策略和方法,出现“乱读”和“粗读”,甚至脱离文本猜测诗歌内容的现象。笔者参加过多年高考的评卷,发现诗歌鉴赏这道题,学生失分现象仍然很严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自传叙事中不可靠叙事(即文本间不可靠叙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本细读和互文性对比研究,聚焦巴拉克.奥巴马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存在的文本间不可靠叙事,从一个新的视角有力地揭示了《我父亲的梦想》作为自传写作所存在的独特的不可靠叙事现象。  相似文献   

3.
有关威廉.布莱克诗歌《黑人小男孩》的研究在国内很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笔者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此诗作一个全新的解读。剖析诗歌中所蕴藏的生态思想,看布莱克如何看待天地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读者了解或重新认识该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作为其分支之一的诗歌传播学也处于发展阶段。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古代传统诗歌的传播研究对构筑本土传播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诗歌为切入点,试分析其诗歌在小说虚构语境下的传播类型及通过诗歌在现实语境下的文本研究探讨诗歌文本和小说文本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不平衡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胡正茂 《文教资料》2010,(35):35-37
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之一,文本细读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也具重要指导意义及运用价值。作品细读既可在文学分析中揭示掩盖于表面文本之下的深层意义与潜藏文本,同样也可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分析微观与宏观语境、叙事结构、通篇构思及遣词造句等确立较为贴切的译文。本文以美国作家威拉.凯瑟短篇A Wagner Matinée及其三联书店中译本为实例研究,展示文本细读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文本细读以细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作品的语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的美妙之处。多种视角开展文本细读,可以保证学生获取足够的情感体验,文本细读中融合多种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语境下,作家越来越多的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文本的意义也越来越依靠文本与读者动态交流过程来呈现.论文以卡尔维诺叙事作品为例,主要通过聚焦于卡尔维诺小说叙事人称,分析第一人称"我"视角越界,作为超越体验的创造者等等身份,进而揭开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我"的身份迷团;展示后现代语境下文本的虚幻本质与表达欲望;并从叙述个性化、强化艺术感染力,叙述功能的自我完善等方面来探索第一人称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9.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卢炜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6):67-69,90
全文以中外著名戏剧家萧伯纳与老舍为个案,进行戏剧叙事比较。从叙事的表层即文本叙事立场与视角、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方面力图追溯文本的深层原因,探索中西艺术对话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和张悦然的《樱桃之远》,描绘的都是寻常小女孩的普通生活,通过清晰的故事脉络、清纯的感情基调、清新的语言文字构建出不落窠臼的意境,体现出别致的诗意叙事美学。本文以女性主义性别视角,通过对文本、故事、叙述、话语、语境等细读和比较,探究两代女性作家在叙事美学上的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文学研究界,以叙事学方法细读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文本,达到新的研究深度和规模的,刘阶耳先生是首家。其新著《喧嚣的罅隙——汉语小说细读》,以废名的《桃园》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对象,进行了精微的话语解读和透辟的叙事研究,构筑了一个原创性的话语世界,展示了叙事艺术的诸多秘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薇拉·凯瑟最后一部小说《莎菲拉和女奴》以其独特新颖的叙述艺术而独树一帜。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认为凯瑟通过叙事视角转换、多重叙事方法、叙事空白的使用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审美观念融进小说,模糊了叙事的虚构性和现实的真实性,使作品游离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反映了作者对小说形式的实验与创新,赋予了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庞瑛 《考试周刊》2012,(11):27-28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细读.“读”为先。更重要的是。细读的关键是需要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这样的“点”,可以从语言人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以从语境人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以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以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人手.通过细读.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后经典叙事学的视角切入,对具有华兹华斯典型叙事艺术的若干首抒情诗进行解读,从诗歌的叙述者、诗歌的叙事序列、诗歌跳跃性叙事、诗歌音乐化叙事等方面研究华兹华斯抒情诗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清代满族家谱兼有实录性历史叙事与故事性文学叙事,二者形成互构叙事关系。其互构体现于嵌入性互构叙事、互文性互构叙事、虚实相生性互构叙事三种文本叙事形态中。对满族家谱实录性与故事性叙事互构关系的探讨与分析,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满族家谱文本的叙事及其民族文化品格、特色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文本细读是还原文本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艺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境生处细细寻""语言亮点细细读""情理悖处细细品""语意空白细细钻"等文本细读策略,目的是使阅读成为学生快乐的心灵之旅,让学生读出"味道",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相似文献   

18.
<正>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概念的借用和活用。它是指"读者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人手,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这是指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其对象是阅读教学,它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细读姿态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诗歌因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和蕴意而广为流传,质朴淡然的陶诗更是诗中精品。诗歌的特征也令其翻译过程较其它文本更为不易,一直是学界的研讨对象和热议焦点。语用三元关系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语用三元关系视角出发,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译者、语言和语境三要素在诗歌翻译中交互作用,优秀诗歌译作的呈现离不开译者对语言与语境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理论的视角,对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作出新的阐释与分析,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时间叙事上的特点是跨度宏阔和线性史观下的叙事,空间叙事上的特点是巨大位移下的叙事和多种形态的空间叙事,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诗歌呈现出巨大的艺术张力,诗人的审美理想也由此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