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提高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提升社会的生育意愿,就需要做好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工作。当前我国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照护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社会各界对农村家长的照护需求缺乏必要的关注和了解。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对河南、江苏、安徽三省33位农村0~3岁婴幼儿家长的照护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家庭0~3岁婴幼儿照护的支持需求主要体现在婴幼儿养育支持、教育支持和条件性支持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家庭在婴幼儿照护过程中对经济、家长教育、心理健康、再就业等方面的条件性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对家庭内部的协同照护、邻里支持等非正式支持更为偏爱,同时对心理健康的支持也有明显的需求。为提升农村家庭的婴幼儿照护质量,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协调以及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婴幼儿照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妇联、学校等社团组织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强化新型农村邻里互助组织和互助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儿童的发展除依靠学校教育外,还要有良好的家庭照护。因此,需要厘清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处境的演化动态与内生因素,寻找促进农村儿童健康发展的治理路径。本研究以20名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为访谈对象,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生活照护的疏漏影响农村儿童的生存发展,照护者对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窄化不利于农村儿童优秀素养的形成,照护者安全教育意识缺乏导致农村儿童存在未知隐患,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分离,不利于农村儿童情感发展等。建议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内外部协同支持体系,以期为农村儿童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家庭参与和家校协作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原则。在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儿童数量和类别的持续增长、家庭在特殊儿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法律政策的强制推动,特殊儿童家庭赋权增能逐渐成为特殊儿童家庭参与的有效路径和家校协作的坚实基础。特殊儿童家庭参与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在特殊儿童家庭赋权增能之中,权利、融合、成长、专业伙伴、参与、支持构成了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婴幼儿家庭养育不仅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民生话题。目前,我国关于早期儿童家庭养育的研究主要关注贫困家庭养育与早期儿童发展、父母角色建构与育儿焦虑、家庭养育支持与政策体系建构等问题。未来应丰富贫困家庭养育干预研究、社区养育服务研究等内容;强化研究学理性,构建高质量多主体的合作共研团队。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托育政策经历了从“福利化”到“市场化”再到“家庭为主,托育补充”三个主要阶段的调整变化。伴随着2021年“三孩”政策的全面落地,托育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深入了解当下家庭的照护需求并精准提供服务成为重中之重。对深圳市已育有0-3岁婴幼儿和有生育意愿的770户家庭的调查显示:父母科学教养观念强,期望得到专业指导;托育机构价高质劣,家长对社会托育服务满意度低;在育儿指导方式上,期待多种方式提升育儿水平,争做新时代教育型家长;在照护服务形式上,呼唤“父母带薪育儿假”,时间、经济支持双重保障;对于入托年龄与类型而言, 1岁前入托需求相对较低, 2-3岁的入托需求超七成;社区式、全日制备受青睐,期盼普惠性托育服务。这代表了我国诸多城市婴幼儿照护发展的现实状况。为此,可尝试在顶层设计上完善家庭生育友好型育儿支持政策;在梯度推进上优先解决2-3岁幼儿照护需求;在强化指导上分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在优化监督上健全托育机构监管与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7,(1):34-37
老龄者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下需要解决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家庭照护作为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的核心内容,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撼动的。用动态的视角梳理了我国家庭照护的社会背景、照护方式、照护需求以及照护者构成等一系列变化,旨在呼吁政府和社会对这一养老方式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为进一步出台家庭支持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发挥重要的抚育和教育功能。2020年,为全面了解脱贫地区0-6岁儿童家庭养育状况,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开展了“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研究,通过对5353名0-6岁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喂养、家庭教育、家庭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展现了脱贫地区的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发现,脱贫地区的总体家庭养育状况良好,但家长的科学养育意识和社会的家庭支持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配置资源等方式,从营养健康、教育服务、家长指导等方面促进脱贫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区儿童之家在实践中的蓬勃发展为婴幼儿照护服务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与其他年龄段的教育服务比较,社区儿童之家婴幼儿照护服务目前尚处于较空白状态,面临供需矛盾突出、定位模糊、硬件与软件建设失衡等诸多挑战。作为政府主导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儿童之家在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时,应遵循利国利家利童的价值追求:以提高我国儿童的国民素养为本,以提升家庭育儿生活品质为要,以关注婴幼儿精神生活为主。应兼顾作为直接的专业普惠性婴幼儿照护者,作为家庭、社区、机构育儿共享资源平台的组建者,作为新时代亲职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之多种角色;以打造支持婴幼儿成长的公共友好活动空间,搭建“家庭—社区—机构(学校)”三位一体的公共照护平台,面向婴幼儿照护者普及科学养育理念、提升育儿技能作为建设任务;以开展覆盖日常开放与主题活动并举的亲子共育活动、普遍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家庭教育讲座与咨询活动,面向特殊需要婴幼儿及家庭提供社区帮扶与专业支持作为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国家《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30个地区《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研究对象,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搭建了协同目标、协同内容、协同机制和协同效果四方面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分析框架,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国家和地方政策文本的总体情况,剖析了政策文本对于现实生育困境和家庭需求及困难的回应程度。研究发现,各地的实施意见较好地落实了国家指导意见的精神,大部分地区基本回应了家庭目前对于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存在着目标和内容向照护服务机构倾斜、对家庭经济压力回应不够、地方特征未能得到充分考量以及缺乏实操性较强的配套落地方案等主要问题。最后,研究从发挥政府的统筹角色,坚持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夯实对家庭的配套支持政策、制定清晰灵活的照护服务机构管理清单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长对于儿童发展的总体评价比较积极,同时认为他们的部分个性品质不如上一代;在儿童成长的环境方面,学校教育环境较令人满意,社会环境有待改善,儿童养育对社会支持和政府干预的需求有所增长;家长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养育最主要的场所,不赞成亲子分离,同时希望国家和公共机构应在必要时承担责任。家长的养育观念、行为和养育环境存在城乡差异,并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家庭抗逆力影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福祉。本研究以来自重庆、云南、四川和贵州四省市860名特殊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呈中等偏上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直接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机构和学校/幼儿园应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政策保障、干预服务、育儿指导和心理支持,家长应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家庭信念,主动寻求多方面支持,提升家庭抗逆力。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特殊儿童家庭支持的现状和需求,探讨我国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提供的经验与做法,可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经济资助、信息提供、专业支持、服务设施、情绪精神共五种家庭支持类型入手,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特殊儿童家庭支持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某市学前流动儿童家庭的社区服务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流动儿童家庭对社区服务需求较强;学前流动儿童家庭极为重视子女的发展;学前流动儿童家庭对社区机构的教育需求迫切。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从政策、财政资金、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社区机构;社区机构应从明确服务目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人员专业素养等方面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幼儿园应关注学前流动儿童群体需求、丰富社区机构教育资源;学前流动儿童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机构活动,提升家庭教育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法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庭托育是其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些国家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家庭托育政策管理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家庭托育的服务类型多样,但是纳入监管的主要是由有资质(注册)的照护人员在自己家(或租赁的住宅)中提供保教结合的服务内容的家庭托育点,政府责任以保障兜底服务为主,广泛使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包括明确行政主管部门与家庭托育点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给予财政和非财政支持,加强师资培训和质量监管,等等。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兴起家庭托育点,但是尚未出台关于家庭托育点的管理规范与措施。借鉴国际相关公共管理经验,我国应构建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家庭托育政策目标,合理运用政策权威工具,建立全方位安全监管体系,组合配置激励工具与能力建设工具,支持家庭托育点规范有序发展,以满足婴幼儿家庭对具备收托幼儿数量少、师幼配比高、收托时间灵活、送托距离近等诸多便利条件的家庭托育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江苏省10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搭建了思路系统、供给系统和运行系统三个维度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分析框架,利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江苏省10市政策文本的总体情况,分析了政策文本对于江苏省家庭现实需求的回应方式。研究发现:大部分市在基本回应家庭目前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对家庭的托育机构需求回应过度、对照护服务供给主体的定位不明确、对家庭的育儿指导缺乏相应保障措施等问题。本研究从坚决贯彻“家庭为主,机构补充”的照护服务供给理念、重点强调政府在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扎实跟进家庭育儿指导的相关保障措施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迟缓儿童家庭存在着众多的支持性需求,主要有资讯需求、专业需求、心理需求等。针对上述需求,可为发展迟缓儿童家庭提供资讯支持、专业支持及心理支持等.  相似文献   

18.
四至六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儿童即9-12岁左右的儿童,是孩子一生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期之一,小学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家庭错误的养育方式有关。因此,家长应掌握正确的育儿理论和育儿方式,为创设和谐的、民主的家庭氛围作出努力,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增强家庭育儿支持是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内容。挪威高度重视父母育儿支持政策,出台了《安全的父母-安全的孩子:支持父母育儿国家战略规划(2018-2021)》,致力于帮助父母成为最好的照护者,强调父母共担育儿责任,重视回应特殊需要家庭的育儿需求等战略理念,以及通过休假制度、经费投入、信息和智力支持等多种举措,产生了积极效果。我国应着眼于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因地制宜,鼓励探索形式多样的育儿假政策,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补短兜底,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完善育儿津贴制度;通过共建共享,多形式、广渠道推进跨界融合,支持父母育儿,帮助父母成为最好的照护者。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祖辈在我国家庭养育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关于祖辈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在高龄少子化的人口结构特征、双职工父母群体不断扩大、社会支持服务缺失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照料呈现“再家庭化”趋势,家庭与社会对祖辈参与养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这一背景下,国内有关祖辈参与养育的研究热度高涨。通过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在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以及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存在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科学界定并规范使用相关概念,完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追踪研究、重点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实践问题以及完善支持性的家庭服务政策等研究建议,以期未来研究能对祖辈参与养育现象做更全面、更客观的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