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15,(23)
利用安顺市6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安顺53年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安顺地区除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外,年均降水日数及其他等级降水日数均为减少趋势,以中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显著。2)安顺地区年均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突变年份为2001年,小雨日数在2000年发生突变,中雨日数2003年发生突变,微量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无明显突变年份。3)安顺地区降水日数空间分布均匀,各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相差较小并且降水日数总体以减少趋势为主,其中安顺城区为安顺市各地区中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3.
选用镶黄旗国家气象观测站1992年—2021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2 min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镶黄旗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992年—2021年镶黄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15.231 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以23.362 h/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2 min平均风速以0.414 (m/s)/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沙尘暴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张静 《中国科技纵横》2014,(15):231-232
本文利用新津1971-2000年近3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年极端气温(高、低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夏季极端高温和冬季极端低温的变化特点,得出以下结论:新津30年的年平均温度为上升趋势,但不明显,且没有突变发生。年极端低温日数为减少趋势,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高温日数为增多趋势,自1973年开始有一次突变现象。冬季极端低温为升温趋势,而极端低温日数为减少趋势,两者都没有突变。夏季极端高温为升温趋势发展,但不明显,高温日数为增多趋势,夏季极端高温没有明显的突变,而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在80年代的日数减少趋势很明显,为一突变现象,具体开始时间为1971年。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期间,每年3~5月份沙尘暴发生日数、降水量、大风天气日数及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在近46年沙尘暴爆发平均日数为7.2天,最高沙尘暴日数为22天,变化规律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沙尘暴爆发日数与前一年冬季和当年春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风日数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6.
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华  赵景波 《资源科学》2014,36(9):1825-1833
通过对豫南地区每日气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3年豫南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缓慢下降,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呈现波动上升,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低)气温、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都存在30a左右的周期。其中极端最低气温、冰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都存在5a及以下的周期。总体来说,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天气热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冷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湟源地区的气候资源,促进当地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和滑动平均法等方法,对湟源地区1961-2021年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湟源地区降水量呈微弱的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增加阶段变化趋势。在2012年发生明显的突变转折,四季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日数以1.2 d·(10 a)-1的速度不显著减少,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阶段变化趋势,未发生突变。夏秋季降水日数为减少趋势,冬春季降水日数呈增多趋势,但仅夏季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湟源地区降水集中度在14.0~21.8 mm/10 a之间,说明其年降水具有季节性,而且具有一定集中性;湟源地区呈雨热同季状态,理想的气候条件配合趋好的气候特征,非常有利于小麦、蚕豆、马铃薯等主要大田作物种植、高产以及示范推广。同时气候的适宜度和旅游舒适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灾害性天气,根据柴达木盆地12个站近55年的降水量日数据、降水日数、降水量级日数,利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得出,近55年盆地经历了2个时期,在2001年之前为相对偏旱期,之后为相对不旱期;在月变化中,只有10月份是随年代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其他月份均呈增加趋势,6、7月份增加明显;近55年盆地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呈现出南部、东部比北部、西部偏多的趋势;天峻为≥10mm、≥25mm、≥50mm日数的高值区,而冷湖、茫崖、小灶火地区≥25mm、≥50mm为低值区;通过累计距平与Mann-Kendall法进一步确定,年降水量的突变年份在1998年。  相似文献   

9.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资源科学》2015,37(12):2514-2523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但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降水量与强降水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大雨降水量和日数的减少对研究区降水量的响应最显著,贡献率最大。大雨和暴雨日数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22a、5a,降水强度主周期均为28a。该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东北地区极端降雨天气,对区域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统计了鄂尔多斯市1971年~2016年11个气象站46年实测的大风、扬沙、沙尘暴资料,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鄂尔多斯市大风日数从西北部向两侧呈现逐步减少趋势,扬沙和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沙漠与沙地;从年代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市各地区均为大风沙尘多发年代,之后各个年代大风沙尘的发生次数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但在21世纪以来,伊和乌素站发生大风、扬沙的次数有增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锡林郭勒盟地区1981年~2015年春季(3月~5月)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日数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地理分布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基本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从年际变化趋势曲线可以看出沙尘暴年际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趋势,35年间出现了3个高发期,即2001年、2002年、2006年,从2007年开始总体又呈递减趋势。从月变化来看,4月份是沙尘暴最频发的月份,5月次之,3月最少。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09年逐月雷暴日数观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西藏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雷暴天气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西藏那曲地区,并由该区域向西南、东南部逐渐递减,且雷暴天气发生的中心位置随着季节有所差别。(2)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雷暴日数最少。不论是年或是各季节的雷暴日数,近30年来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以2000年之后最为显著。(3)雷暴日数以2003年为突变点,开始急剧减少,这期间变化超过显著性水平临界线。(4)雷暴日数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温升高可能是导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昌都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大部分地方正常,中部地区偏少;雨季开始期较常年偏迟,结束期正常;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异常偏高,夏季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类乌齐偏少37.8小时,各地偏多37.6-~276.3小时,是近几年来日照较多的年份;年平均风速偏小,大风日数偏少。年内强降水引发了暴雨、洪涝。雷电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电器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总的气象条件属利大于弊的年景。  相似文献   

14.
利用阿拉善盟阿右旗气象站1961年~2017年的大风资料,分析了阿右旗地区近57a大风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右旗气象站各年代大风日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年大风日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阿右旗大风日数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平均大风日数的各月分布不均匀,以春季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所以春季大风日数的多少对全年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起到主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1959年~2013年55年的呼和浩特市雷暴日时间序列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方法对雷暴日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雷暴日时间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雷暴初日与雷暴终日有提前与推后的趋势,雷暴数有明显的周期震荡,且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6.
大风是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m/s的风,那曲大风日数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多,大风天气对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为此本文利用2000~2009年大风气象观测资料,对那曲地区中西部四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资料分析,探讨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天气出现的次数相差很大。北部安多大风日数最多,其次是申扎与班戈,那曲最少。那曲地区中西部年大风日数10年间有一个高值年和三个低值年,2009年各县大风日数均达到最高值。那曲地区中西部最多大风日数出现在12月~1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日喀则地区6个气象站1981-2010年观测的沙尘暴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日喀则地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日喀则地区沙尘暴日数,大风日数具有逐渐减少趋势;日喀则地区西部为沙尘暴多发区,沙尘暴活动主要集中于冬、春两季,冬季为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沙尘暴的发生与降水、大风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主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沙尘暴、大风发生日数和1965~2006年日照时数等相关资料,分析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年平均气温为5.0℃,温差较大,温度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181.9mm,降水偏少;年日照时数为3102.3h,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年大风日数为59.6d,年沙尘暴爆发日数平均为12.1t。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71-2012年内蒙古地区116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变化看,21世纪以来暴雨日减少显著,但暴雨强度却呈现增强趋势;暴雨日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90年代是暴雨多发年代。空间分布看,暴雨发生频率自西向东迅速递增,东部地区是内蒙古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暴雨最少发生的地区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大兴安岭山脉东南麓中雨贡献率最大,其余地区小雨贡献率最大,总体上看暴雨贡献率最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兴县气象观测站1958-2012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暴雨日数、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近55年来新兴县气温与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新兴县1958-2012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系数为0.0077℃/10a。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升高最明显,其次是秋季、夏季,春季上升最慢。高温天气7月最多:低温天气1月最多。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降水量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最少。新兴县的降水月分布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和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