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初到一个陌生的池塘,应在各个可垂钓的位置试钓,找准最佳钓位,为以后垂钓打下基础。初钓塘的首次垂钓效果不一定很理想,从已有的经验、附近农人的介绍、已钓取鲫鱼个体大小的情况,可判断出此塘是否是一个较好的塘口。  相似文献   

2.
王大禄 《钓鱼》2005,(3):16-17
之晔先生“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触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难怪对“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关于“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的说法,不能同意,引起争论。对之晔先生《“悬坠”让我摈弃旧观念》中的些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写在下面,请之晔先生和广大钓友指正。  相似文献   

3.
管察 《钓鱼》2009,(11):14-15
受天气、温度、风向、水流和环境的影响,一日之内鱼口会出现几种变化,另外受钓饵刺激,抛钩和扬竿干扰,鱼口也是变的,据此“台钓”总结了4句调标法则,即“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灵敏,钓灵敏”和“调迟钝,钓迟钝”遗憾的是这4句口诀太拗口,有点像绕口令,没有两到三年的摸索是理解不了的在浮标从材质、造型、结构已具化到钓什么鱼用什么标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遛鱼无定法     
张在福 《钓鱼》2005,(9):32-3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钓鱼活动中不论是休闲钓或竞技钓,钓友们往往会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自己的钓法、钓技和钓获等,有自己的体会、领悟理解。而要把这诸多东西写出来,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进而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想“8”宇遛鱼法的提出,也是钓鱼人反复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鱼瘾     
大千世界,人各有瘾,诸如酒瘾、烟瘾、舞瘾、牌瘾、棋瘾,等等。我这个人生来爱静,酷爱钓鱼,也喜欢写点钓鱼著作和文章。“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从孩童到白鬓,而今已70高龄,节假日、双休日仍在池塘、溪河岸边度过;工作之余,多在爬格子写钓鱼的稿件。真是:越钓身体越健康,越写大脑越灵活。鱼瘾,对我来说,主要表现在钓瘾和稿瘾。先侃侃“钓瘾”。垂钓属人鱼之间的双边活动,人诱鱼上钩,鱼引人垂钓。所以我从爱上钓鱼以后,因受鱼瘾的诱惑而往往不愿“脱钩”。一竿在手,其乐多多:一是出钓乐。出钓前夕要作准备,要邀友同行,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6.
李洪生 《钓鱼》2005,(10):10-11
从3月27日和3月31的两次试钓,到目前为止已历经了两个节气,整整一个月,为了能够客观、全面地让参加“读者杯“总决赛的选手认识、了解仑山湖目前的水情、鱼情和有关的钓法及施钓的策略。本刊记者近日多次前往仑山湖试钓,并将最近几次的试钓过程作个详细地报道,以便参赛选手对目前的水性、鱼情有个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沙愚 《钓鱼》2010,(8):22-23
《钓鱼》杂志曾发表过刘定龙先生的《悬坠钓五十讲》和张铨先生的《从“跑铅钓”到“走线钓”》两篇文章。史为林先生读后深受启发,于去年第十四期《钓鱼》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让“跑铅钓”“跑”起来》的文章,附和刘定龙,张铨先生,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相似文献   

8.
沙愚 《钓鱼》2010,(9):20-21
《钓鱼》杂志曾发表过刘定龙先生的《悬坠钓五十讲》和张铨先生的《从“跑铅钓”到“走线钓”》两篇文章。史为林先生读后深受启发,于去年第十四期《钓鱼》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让“跑铅钓”“跑”起来》的文章,附和刘定龙、张铨先生,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相似文献   

9.
晨搏巨鲩     
孙成举  黄盛国 《垂钓》2001,(7):27-27
2000年夏天的大连,钓友们为了躲避百年不遇的酷热,纷纷改昼钓为夜钓或者晨钓,7月28日,我与钓友老王相约到市郊的大东沟水库垂钓,选好钓位,打出诱饵,正式施钓时已近凌晨4点。  相似文献   

10.
吕渭坡 《钓鱼》2004,(4):17-17
钓小鲌鲦的最佳时机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到了冬天,溪水少流,浅滩天冷已基本无小舶鲦可钓了,讲野钓的话,只能到没有千涸的山塘还有可能钓到小鲫鱼。可是。去年是五十多年来未遇的严重旱情,大多数塘底朝天,像我这样的老钓迷,总是耐不住寂寞,忽然想起了到水库去尝试一番,过过好久未抛竿的钓瘾。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事海钓已40多年,钓绩虽 不佳,然每次垂钓归来,再疲劳也要写垂钓日记,哪怕是“剃光头”,特别是垂钓中遇到的怪事和反常钓况,都要思考后记述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这是我的钓鱼档案,以备日后查证。 海南粱山先生在2000年第12期《中国钓鱼》上的《海钓奇案》我也遭遇过几次,并早已侦破结案,请看1996年农历六月初二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本日与蔡、胡二钓友赴龙海县岛美村附近海域矶钓。西南风2~3级,水色蔚蓝,波平如镜。以沙蚕为饵,矶竿挂坠底钓。自以为“水至清则无鱼”,这种海况是钓不到鱼的,然而…  相似文献   

12.
宿含雨 《钓鱼》2008,(20):16-17
江南。大水面从处暑到秋分的一个半月里,鲫鱼比较难钓,什么原因说不起清楚,因为同一钓位。钓法、钓饵不变,不同的天气会有不同的效果。然而聪明的钓手知道。上应天时,下循地利,把握时但风向变化太大,由东到东北风转到西南再回到东风,从上午9时到10时30分,  相似文献   

13.
《垂钓》2006,6(10):1-1
您说时间过得快不快,我之前写过一句话:“钓季就要到了,大家做好准备钓鱼吧。”言犹在耳,感觉这鱼还没怎么钓呢,现在可好,眼看这天气是一天凉似一天,转眼就到了十一了。还好,十一除了代表秋天来了之外,还代表可以放假七天。  相似文献   

14.
陆海浩 《钓鱼》2009,(18):37-37
钓鲢鱼,已被广大钓友视为夏钓首选对象,其最重要的一环为寻找鲢鱼所在水层。只要准确找到其活动的水层,配好钓组以及钓饵,即能将其钓获。笔者从去年开始学习垂钓鲢鱼,外出垂钓数十次,现摸索总结出垂钓鲢鱼的最佳钓位——进水口以及下风口。  相似文献   

15.
慈非 《钓鱼》2005,(19):22-22
从南京参赛归来已两个多月未钓鲫鱼,原因是盛夏高温出不了远门,近处又无处可钓鲫。周五晚上在渔具店打探到距城15公里的破山江与新建的中横公路相交处鲫鱼较多,是台钓免费练竿的好地方,所以第二天厂休日前去过瘾。早起出发本想抢一个最好的钓位,然而到达钓场才知有人早已稳坐第一把“交椅”——坐东向西的桥下正中位置,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钓位在他正对面。  相似文献   

16.
李成 《钓鱼》2005,(3):6-7
历史悠久 社会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样,钓鱼活动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6000年。从黄帝、尧舜时期的骨制鱼钩到仰韶文化时期及明清的《仕女垂钓图》,充分显示了中国钓鱼文化历史的悠久。从简陋的竹竿、芦苇竿到玻璃钢竿到碳素纤维竿,从汉代发明的曲轴至唐代的钓车及现代的摇轮,从沉钩底钓发展到戳拱钓、长竿短线钓、浮钩钓,无不显示了中国钓鱼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初冬钓鲫     
赵玉堂 《垂钓》2004,(12):43-44
牡丹江地区的冬钓环境不同于南方,南方四季皆可挥竿垂钓,牡丹江属于欧亚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区,立冬过后,气温骤然下降,鱼儿开始进入越冬期,这时,本地的大多数钓迷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极不情愿地封竿了。可是,也有一小部分钓瘾大者迟迟不肯罢手,他们从广阔的自然水域转移到各类池塘,抓住初冬极其有限的时机主钓鲫鱼。初冬钓鲫是很辛苦的,首先要经得起凛冽的寒风袭击,其次要将薄冰凿开后将钩饵下到冰洞里,竿梢和风线上常常挂着冰凌。初冬钓鲫的时间虽然短暂(只能持续到“小雪”后的11月底),但也别有一番情趣。本文仅就初冬钓鲫谈一点个人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史为林 《垂钓》2009,(9):44-45
笔者接触钓鱼,最早是使用传统底坠钓法。后来,悬坠钓盛行,也与时俱进地习练。有阵子,听不少钓友说边诱边钓如何如何好,便也随之跟风。随着拉饵术风靡,边诱边钓似乎已成为众多钓友追求的时髦钓法。有些钓友写文章说“边诱边钓是把鱼装到管子里来钓”——那岂不是一种绝好的钓法?然而,随着笔者不断实践和分析,发现在多数情况下那只是钓者一厢情愿,你并不能把鱼装到管子里。如果说在竞技比赛中或是练竿时采用边诱边钓,还有些道理,因为在竞技比赛中是不允许撒饵做窝的,竿长、线长都有限制;野钓时却不然,如果照搬竞技钓的边诱边钓,  相似文献   

19.
安泉 《钓鱼》2005,(3):24-24
手竿冬钓不足八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懵懵懂懂的“自学式悬坠钓”到比较完善的休闲台钓,从休闲悬坠钓又基本步八竞技钓的殿堂。每次钓技上的提高,都能带来无比的喜悦和享受。但愿钓友能看完此文和我起分享冬钓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吴延明 《钓鱼》2009,(4):24-25
悬坠钓在国内已相当普及了。但从钓场上看到,许多钓友、尤其是初入门的“悬坠发烧友”,他们多从模仿开始,“依葫芦画瓢”,在钓组结构上最易陷入误区,往往用“直觉”和“想当然”来编织钓组,结果改来改去,就是出不了成绩,搞得一头雾水,莫哀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