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纷纷尝试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提倡和重视。考察通识教育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本质反映为人本主义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现实的我国大学教育中,由于人本主义精神的缺乏,导致了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作育涵养圆满和谐之人性,进而成就高尚事业和建造良善社会。依此,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识(人文)教育。而通识(人文)教育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哲学教育或哲学性的教育。是故,作为通识教育之灵魂,哲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居有基础地位。欲求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此种基础地位,至关紧要的乃是促成“通识教育哲学化”,亦即使哲学通识教育变成“弥散型”或“浸润性”的教育,为此应完成相应的观念更新和教学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仍然深受近代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其典型表现就是将通识教育简化为知识教育,使通识教育本身面临多方面的危机。文化哲学则主张将通识教育从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通识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性,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陶冶而非简单的知识学习;通识课程的设计重在恢复和重建课程知识的文化脉络;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则应该着力体现诠释、对话和理解,使知识蕴含的意义世界不断向学习者敞亮。  相似文献   

4.
通识哲学的核心在于"人",它以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为前提,以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为核心,以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有教养的人为导向,但是在我国的通识哲学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课程设计以及教育哲学基础.通过对通识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个案的分析,认为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以仁为本”的教育哲学及其价值导向,通识教育应该从课程设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分以及技术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确定课程内容及其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职院校哲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在此阶段,加强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应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应着眼"通识"内容进行选择,应注重采用"启发"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了萌芽、确立与成熟三个阶段。"教育性、技术性与操作性"教育哲学的提出,代表CMU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萌芽。专注于学生多视角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卡内基专业计划"的推出,确立了CMU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20世纪70年代融合国际视野、技术手段、交叉融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造与社会投入的个性品质等多方面元素,学校发展出更加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不断演变的历史中,CMU适时根据社会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高瞻远瞩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与社会责任培养、多学科融合交叉与科研项目合作的通识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8.
<正>黄俊杰教授在《21世纪大学理念的激荡与通识教育的展望》一文中,针对当今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开拓视野"、"获得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等"效益观"和"工具论",提出,"我们居今日而言‘通识教育’,应将现在流行的‘工具论’教育哲学,翻转而为‘非工具论’的立场,我们才能直探通识教育的本质,才能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这里值得商榷的是:在实践中,"工具论"与"非工具论"是否必然表现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界定通识教育的目的、意义和结构,来探讨哲学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前提,来指证哲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各种知识的壁垒,使其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引导到积极的综合与创新上去。同时,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及其贯通,而且还是育人,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就此而言,哲学是使各种知识的内容和意义综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的交汇点,理应在通识教育中起关键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围绕国外通识教育及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了高校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精华,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内在品格与通识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哲学教育必须面向通识教育,在注重哲学知识讲授与接受同时,更注重人的道德教育、思维能力与理想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通识教育变革的大环境下,基于山西农业大学"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课课程已开设26门,内容涵盖艺术、政治、哲学、心理学、国际关系、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懂知识、勤思考、善思辨、有情怀的具有正义感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经常被学界无差别地当作"素质教育"的代名词来使用,实际上二者并不能简单等同。通识教育在对古典自由教育进行改造之后,与现代自由教育之间形成了一种隐匿的思想对话关系:两者都致力于从政治哲学的视野反思现代社会的文教品质,并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改进。然而,由于在西方文化古今之争中思想立场各不相同,两者在教育反思的起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等问题上大相径庭。质言之,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其实是现代社会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危机的互补性方案,中国当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从两种思想对话中获得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如何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实际操作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廓清了美国通识教育近一个世纪来从通专并存到通专平衡,再到通专融合的演变进程。其次,分析了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特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对通识教育价值理念进行再塑造;跨越学科、兼容并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再融合;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整。最后,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给出美国通识教育的启示: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界先后引入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可以分为高标准和低标准两重含义。高标准的通识教育概念以培养学术专家和大师为目标,低标准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一般常识和价值观。哲学精品课教育应该满足通识教育的内在要求,并依此进行教学改革,确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6.
梅翠平 《教学与管理》2012,(24):101-102
通识教育,也叫人文教育或通才教育,在英语国家又被称为自由教育。以前,我国大陆地区把这种教育译为"普通教育",而在台湾、香港地区则译为"通识教育"。本文中我们采用"通识教育"这一称呼。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上的通识教  相似文献   

17.
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教育哲学演进前提下,回顾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理论,应用能力、教育权理论,从人的发展权的哲学视角,阐释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最后指出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方向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展开,回归教育本源,即对人性本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另一种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整全。通识教育的演变历程和与专业教育的比较辨析表明,通识教育具有"知识性"、"精神性"和"信念性"的三重特性。因此,在发展时序上,应遵循三个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预备阶段;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补充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引领阶段。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另一种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升华和整全。通识教育的演变历程和与专业教育的比较辨析表明,通识教育具有"知识性"、"精神性"和"信念性"的三重特性。因此,在发展时序上,应遵循三个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预备阶段;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补充阶段;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引领阶段。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延续了自由教育教人"做人"、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而且还发扬了专业教育教人"做事"、为人提供谋生手段的优长.因具有这些特点,使通识教育成为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和台湾各大学十几年、北京大学八年来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更印证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全面性的促进.为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在大学推行适合国情的通识教育;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应从中学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