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在科学活动中是通过尝试、探索、发现来进行学习的。在与幼儿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当小班幼儿被好玩的东西吸引时,思维便异常活跃,求知欲特别强。如何组织小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呢?一、活动内容生活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为他们选择了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能联系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这样既符合了幼儿的实际,又贴近了幼儿的生活。如在“青青的小草”科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把小班幼儿带到春天的大自然中,让他们尽情地在草地上爬啊、滚啊、摸啊、闻啊,自己去探索、寻找、发现小草,运用感官观察小…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过程。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如何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获得利益最大化?如何张扬幼儿主动探索的天性?我们认为科学灵活的实施策略是关键。一、内容选择,科学探索活动的基本实施策略1.内容选择生活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  相似文献   

3.
在春天主题背景下,孩子们讲述寻找蜗牛的经历,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疑问,采取一定的手段答疑解惑。无意中发现池子里的"大家伙",引发了全班幼儿对它的兴趣。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表自己对它的看法并自主思考如何获知它是谁?老师积极回应幼儿,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全程协助探索过程,让幼儿得到充分的自主表达。  相似文献   

4.
雨季的小路上、落叶上,每家门前都会有一只只傻乎乎的蜗牛爬来爬去。只见它们慢悠悠地爬着,一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像乌龟似的把触角连头一起缩进壳里,那样子真可笑。笑归笑,我脑海里不由得浮起一个问号:书上说蜗牛是有眼睛的,它不只是靠触角识别方向。但蜗牛的眼睛在哪?我怎么看不见它呢?我决定一探究竟。我捉了几只蜗牛,放进玻璃缸里,扔下几片白菜叶,想看清楚蜗牛的眼睛到底长在哪儿。第一个寻找目标是蜗牛的上身。我想蜗牛的眼睛应该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嘴巴周围吧,我趴在柜子边仔细观察玻璃缸中“熟睡”的蜗牛。不久,一只大些的蜗牛从壳里探出…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是一种富有体验快乐和探究趣味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发现,积累经验.在中班幼儿的科学微项目"蜗牛之旅"中,教师引导幼儿从兴趣、问题出发,让幼儿通过亲身寻找、照顾、探索等方式,认识并了解蜗牛.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用眼、用手、用心去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如何认识周围的种种生物现象?教师又应如何利用儿童已有认识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并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些新近研究成果,从生物现象中遗传的角度,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案例:为什么周老师的眼睛那么大,郭子李的眼睛这么小(一)活动起因在“爱护眼睛”的活动中,幼儿正围坐在周老师身边讨论问题。突然,一个小朋友跑上来很惊奇地用手指着周老师和郭子李(化名)的眼睛问:“为什么周老师的眼睛那么大,郭子李的这么小?”孩子们纷纷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于是,老师鼓励幼儿把他们的答案说出来、画出来。(二…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提问的艺术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1.
指导三部曲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2.
了解和引导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3.
如何防止科学探究活动不“走过场”?这是困惑我们的一个难题。下面略举几例,试作剖析和探讨。一、“问题串”是形式化的探究犤现象犦《蜗牛》一课教学,教者布置学生观察蜗牛,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蜗牛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蜗牛有没有嘴?它的眼睛长在哪儿?蜗牛吃什么?怎样吃?蜗牛是怎样运动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去研究蜗牛的秘密吧!犤反思犦在第一个问题产生以后,紧接着第二问题,然后到第三个问题……犹如教师设下的一个“问题串”。学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么多的问题,在很大层面上说这些问题都是教师“给予”的。这种…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们从中体会到,《纲要》对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传统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甚于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活动,注重活动的结果甚于活动的过程.根据新的《纲要》精神,教师应如何组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应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本文以小班的科学探究活动--"五彩的气球"为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9.
陈擎红 《福建教育》2011,(10):34-36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学习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中,交流有助于幼儿分享各自的经验,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有助于同伴间相互修正、补充和强化各自的观点,正确认识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幼儿发现新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正>重视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性,让科学探索活动不只是热热闹闹的,而是能够让孩子们在专注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思考、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要保证科学探索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