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但指称论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空词项存在问题、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问题以及保全真值的等值替换问题,等等。关于"同一性"的探讨和意义指称理论息息相关,而基于"同一性替换"原则的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更是引发了分析哲学家持久而激烈的讨论。对此精致的指称论代表弗雷格区分了指称和涵义,然而弗雷格从未说清涵义是什么,通过在弗雷格的精致指称论基础上提出专名的"一般性涵义"与"语境涵义",摹状词的"一般性用法"与"语境用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罗明惠 《文教资料》2012,(19):32-33
本文从老子的名的概念出发,以指称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的特点,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和叛离关系变化,以及其对于人物身份的影响和对人物命运悲剧性的揭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并不指称某个对象,因此不应当像对待专名那样来对待摹状词,即不能根据有无指称来判定摹状词的意义。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脱离语句的具体使用场合来谈论语句的真假或其中的某个语词的指称,把语词的意义与它的指称混为一谈。无论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具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像罗素那样把"是否指称某个对象"作为划分专名与摹状词的标准是错误的。此外,与罗素运用"自我中心词"的概念将摹状词截然二分不同,斯特劳森认为就所有的摹状词的"所指"都与说话者的语境有关而言,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而"不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则可以作为当"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的指称对语境具有最小程度的依赖性时所发生的极端情况来看待。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6):54-58
《庄子》中"寓名"的使用是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之"非庄化"追求的重要体现。《庄子》中的"寓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假寓名",此类"寓名"总是充满着夸张大胆的想象,并常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一起出现,使得《庄子》中的人物真假一体;一类是"设寓名",此类寓名皆为虚构之名,寄寓更深的含义,也是庄子浪漫风格的突出代表。"寓名"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完美地实现了庄子"非庄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汉语数量名主语的限制条件和语义解释。首先讨论了分别作类指、数量解释的两类数量名主语句,认为指称义和数量义只是彰显程度的不同。其次考察了数量名主语作不定指解释的各种允准条件,认为这些条件可以统一概括为"无定主语只能是在存现句中"。指出这是由存现句的语义、句法结构和数量名自身的变项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区激活和转喻化均属认知识解操作,两者区别主要在于:区激活是发生在概念内部的一种非转义现象,转喻化则是基于一种偶然的语境关联,牵涉两个概念之间的转义,属转指现象。转喻化源于概念之间的意义映射,而区激活仅涉及概念内部某一成分的凸显。区激活无须转移指称对象,转喻化则必须转移指称对象。转喻化实为"靶域包容源域"或"源域包容靶域"。两种包容关系受制于不同认知操作机制:前者为"域扩展",后者为"域缩减"。相比转喻化,区激活仅受制于"域缩减"这一认知操作机制。"区激活"定义的泛化不利于转喻化和区激活两类相关现象的深入研究,更会使其丧失应有的理论价值,故应将两者加以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8.
鄂东方言口语中大量存在"量名"结构独立使用的现象,与普通话不同的是,"量名"结构不仅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而且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表现出有定、无定、类指等多种指称属性。本文认为鄂东方言"量名"结构表示有定是指示词在语境中被省略的结果,表示无定、类指或周遍意义是数词省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语义上较为相近的表达形式:“名一量”和“一量名”,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有时互换,语感上又会难以接受。经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同时,二者在指称方面均可以充当非指称成分,这时“名一量”和“一量名”可以互换;但又因为“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因此二者互换之后语感上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领域,废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绩: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新民歌研究和新民歌创作,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在诗歌观点和创作上,现代时期的废名和当代时期的废名是完全相反的.废名对诗歌有深入的思考,他的写作建立在他的思考之上,二者具有互文性."完全"是废名诗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天成"和"诗的内客",它既是一种新诗观点,也是一种新诗评价标准.废名的新诗可以说是"第三种诗歌",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也不同干西洋现代诗,但在文本上,却既像古典诗歌,又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意境和含蓄,又有现代西方诗歌的晦涩和多重意义.禅意,晦涩和哲理从根本上是废名诗歌"完全"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典范",它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该理论的提出背景入手,介绍该理论是如何针对三大著名难题而提出的,并阐述摹状词与专名的意义、联系与区别,最后简评该理论的缺点以及在语言方面和哲学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在中学语文领域,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国际理解教育的字样,但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语文教科书的设计和选文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追求,综合性学习活动实现了语文实践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结合。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有着多方面的契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今后继续加大实施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5.
姓名是用以确定和代表个体自然人并与其他自然人相区别的文字符号和标记,是自然人姓名权的客体。姓名在法律上使一个自然人与其他自然人区别开来,在一定意义上姓名是主体存在的标志,也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前提条件。对姓名权的民法保护,就是认定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为侵权行为,责令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姓名权纠纷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案件,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进行审理依据不足,而且同类案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法院审理结果不一,由此造成诸多不良社会影响,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为此,作者结合实践,对姓名权的法律特征、侵害姓名权的构成要件、几种特殊侵害姓名权、承担侵害姓名权的民事责任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统一认识。达到同类案件不同法院审理结果一致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17.
论中华姓氏(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我国的姓氏书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是五彩缤纷,蔚为大观。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是一门科学,我们称之谓“中华姓氏学”。  相似文献   

18.
“解构”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解构”意味着批判、否定、颠覆、开放、动态,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若把它放到哲学中去研究: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德里达到后现代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可以发现都有着丰富的解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姓名是一种区别社会成员的符号,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特别是跨文化交往)中,它不仅起着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扇信息交流的窗口,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以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对中西姓名文化底蕴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例释分析,意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助其明晰认知中的盲点,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度。  相似文献   

20.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贯穿整个内丹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本是指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和方面,亦可指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抽象为两类不同且相关的属性。中医阴阳学说是一个哲学抽象性更高、辩证思维更强及重视研究阴阳平衡和阴阳互根转变的内在根据和规律的医学方法论,其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一套完整的医学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