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抒情角度与温庭筠和柳永的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和柳永都出身儒宦之家,温庭筠是宰相温彦博的裔孙,柳永的父亲柳宜曾任工部侍郎。他们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多作侧辞艳曲,词名扬于天下,却又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以至仕途坎坷,潦倒终生。温庭筠屡试不第,因代作《菩萨蛮》得罪相国令狐綯,又因不识唐宣宗龙颜被贬,后流落而死。柳永因一曲《鹤冲天》触犯宋仁宗,久困科场,及第已老,死后只能由妓女集资安葬,两个天才词人的命运竟是这样一般无二! 温庭筠和柳永都是写情的圣手,但他们笔下的词境,面貌各具,风格迥异,试比较:  相似文献   

2.
吴丽 《文教资料》2007,(36):6-7
温庭筠、韦庄都是花间派的大家,本文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遇出发,分析了温庭筠词"婉约"和韦庄词"显直"艺术风格,并举例说明他们词风差异的主要表现,同时指出他们独特的主导词风对后来的一大批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其词主要载于《花间集》。温庭筠词运用了丰富的颜色词,构筑了色彩的美感。温庭筠词中的月以一种无情无感的自然景观大量出现,被词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与词情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词最重要的部分是词境。作为晚唐“花间派”的鼻祖,同时也是整个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温庭筠的词境与其他婉约词人的词境稍有不同。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相比,温庭筠和同时代的韦庄更喜欢以春天作为词的季节背景;温庭筠更喜欢以画楼闺阁作为主人公活动的舞台;温庭筠词的抒情主人公几乎都是曼妙的女子;温庭筠词的意象比较密集,同时意象与意象之间跳跃比较大;温庭筠比较注重辞藻和设色,尤其喜欢用色彩鲜明:饱满的词。以上诸种要素,使温庭筠的词境相对于其他婉约词人,更香艳温暖,也更繁缛富丽。  相似文献   

5.
杨利群 《考试周刊》2013,(13):18-19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代表作家,被称为"花间鼻祖"。了解温庭筠词可以蠡测唐宋词早期风格,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发展史,并由此探索唐宋词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温庭筠在词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花间词派的鼻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文人词的作家。历来研究者对温庭筠词的评价不一,但总体均认为温词具有浓艳密丽的特征,此文意在在此基础上探讨温词"隐"与"秀"的特征,并结合社会现实和温庭筠个人实际客观地阐释造成"隐"与"秀"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8,(3):51-51
这一系列的唐宋名家词赏析,原是作者近年来在各地讲课时的一些录音,后来由听讲者根据录音带整理出来的文稿。因为讲课的场所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所以每篇文稿的长短详略也有所不同,不过大体上是可以成为一个系列的。温庭筠至欧阳修几家,是1982年作者在成都四川大学的讲课录音;柳永一篇是198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的讲课录音:苏轼、秦观、周邦彦三家,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与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在词作风格和内容上有着显著地差别。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温庭筠词作用色浓艳,韦庄词作较为淡雅;"密而深"是温庭筠词作的主要特色,与之相对应的韦庄词则表现为"疏而显";在创作手法上,温庭筠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丰富思想感情;而在词作内容上,韦庄的词句显得更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词的流变史中,号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与“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柳永是两个耀眼的人物:性行皆特立,词作皆具有标志性,而且都将词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综观二人,在命运与词风方面既有相  相似文献   

10.
温词浅释     
温庭筠是我国晚唐著名词人,他的词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文章对温庭筠几首词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此文就本刊2005年第6期发表的饶晓明先生的《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证》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长短句是词的最基本的标志”,但长短句不等于词,因此证明不了苏轼“被打入另册的40首长短句”都是东坡词.词是隋、唐时代的产物,兴盛于宋.但中国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长短句诗,即所谓的杂言诗.认为饶文的主要问题是把苏轼的骚体辞、乐府诗、歌词、乐语等诗体都说成是词.  相似文献   

12.
晚清词论家陈廷焯对词评论的重点在《词综》、《词选》两部词选上,陈氏肯定《词综》有辑存文献之功,但未尽汰芜词;赞誉《词选》能得词之本原,但仍有去取未当者。另外陈氏对其他历代声名卓著之选本皆有品评。虽然存在对词选类型辨析不精等问题,但其论述大抵精当,颇有示人学词门径之功效。  相似文献   

13.
《词境新诠》一文是詹安泰先生发表在1947年第1期《文教》杂志上的一篇长文,但詹安泰先生的《词学研究》、《宋词研究》、《宋词散论》、《詹安泰词学论稿》、《詹安泰词学论集》以及《詹安泰文集》都不曾收录,此文应是詹安泰先生词学研究中“论境界”的原稿。该文一是对《词境新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要评述;二是追溯詹安泰先生本人对此文...  相似文献   

14.
对李清照词的追和与模仿开始出现于南宋时期,至明清时代形成一个创作的高潮.从南宋至清代康熙朝,历代词人共有53人追和李清照词达120首之多.通过对这些和韵词作的检索及有关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李清照词的名篇佳作在历代的传播接受情况,也进一步印证和强化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深远影响及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出现了许多诸如《宋四家词选》这样专选宋词的选本和像《词综》这样大量选录宋词的通代词选。从作者角度看,这些选本使宋词得到历时传播,并以对宋人、宋词的选择来影响词家的历史地位,描述宋代的词史风貌。从选者向度言,清人以所选宋词为理论载体和创作范本来推衍理论、指导创作。而读者或将这些选本作为入门读物来接受,或以之为旗帜来创体构派、开创词风,或以之为战具来交锋争鸣、转变词风。清人选宋词使纵向上宋词的传播、接受、展衍和横向上清人的阅读、评论、创作相互发生,从而构成清代词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6.
经过清初关于宋词是否统一叶韵的争论以后,清人普遍认为宋词有韵可循。在宋代词乐消亡以后,词韵更是成了保持词体音乐特性的重要质素,所以清人纷纷选取宋词名家之作来归纳韵部,撰写韵书,以此表达自己的词体观念与词学思想。尽管他们都标榜以宋词为据,却都未穷尽,故而不免又有宽、严之争。,清人对宋词用韵的研究虽未完全探得宋代词韵之本,却在客观上普及了词韵观念,规范了清词用韵,完善了清代词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词体体性的认识首先通过对《花间集》的体认得来,并伴随着词学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和清晰。晚唐五代,《花间集》成为艳词理论的代言,北宋词体观在极大程度上是从《花间》词中概括出来的,强调词体应具备儿女之情与柔婉之风的独特格调,并从中总结和确立了“词为艳科”的观念,明人则明确地把言情视为词体最基本的艺术特质,清人在普遍肯定词之言情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始以《风》、《骚》之义来规范词体体性的情感内蕴,并且肯定了词绮靡艳丽、哀怨悱恻、情深语艳、雅艳相资等迥异于诗歌的外在体貌。  相似文献   

18.
词是宋朝的文学代表 ,但宋人对词看法不一 ,争论很多 ,尤其是词的体性如何 ,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力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并认为这是宋人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是否突破心理定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忧患与失落--对南宋词人的情感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作为一种学体式,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南宋词表现了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忧患与失落是这一时期词作所表现出的主要情感特征,词人们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使这一情感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20.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