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这部著名历史散文著作共用“而”字2900多个。其中只有少数几个被用作实词,绝大多数被用作虚词。用作实词主要做代词或副词,而作虚词主要是做连词、助词等。本文从“而”字做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四大方面分析“而”字的不同用法,而重点是分析做连词用的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3.
说“以”     
“以”是个极常用的文言词,它本义为动词,可引申为名词,假借为代词,虚化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其虚化的路径是;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又通“已”;“以”还有复合用法.  相似文献   

4.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中语文课本 2~ 5册为高中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32个虚词 ,从词性、用法、今译三方面对它们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训释 ,力图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扫除障碍。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本对某些虚词的解释却未能尽如人意 ,或解释不够合理 ,或解释不够全面。高二册第七单元《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下文简称《用法》)一文对“乃”“而”二字的训释就值得商榷。乃 字 ,《用法》一文训释不足之处是把连词、副词混为一谈 ,在举的副词用法例子中 ,混进两个用作连词的例子。①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媒。”乃入见。 (《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5.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相似文献   

7.
说“也”     
侯婷 《华章》2009,(14)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使用普遍,语法功能繁多,在单句中可表示同样或叠加表示两事并列,在复句中可表示转折、让步等等.但是考察古代汉语,发现"也"字虽然使用频率也极高,但它却是用作语气助词,没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文将对"也"字的来源和发展作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也"字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9.
so在英语中的用法比较灵活,它既可以用作副词,又可以作代词、连词等,很多同学在使用时容易混淆,在此作“如此”归纳: 一、so用作程度副词,表示“这么、那么、很、非常”的意思,常用于否定句以加强语气。例如: ①Don't walk so fast.不要  相似文献   

10.
说“乃”     
“乃”是文言文中使用相当广泛的一个虚词。它在句中主要用作副词,其次是作代词和连词。本文准备就副词“乃”的一些用法特色,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希望有助于理解和翻译使用副词“乃”的文句。 “乃”作副词,一般多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定、强调,确认等作用。如果用于叙述句后一分句之首,则有时间和事理上的相因关系。应当指出的是,不论副词“乃”的功用如何,一般说来,它大多带有事情发生之不易,结果出现之难,强调数量之少、时间之久的意义。这里的“乃”字,大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就”、“才”、“仅仅”,“原来是”、  相似文献   

11.
D.when该题的正确答案为D。when在此处为连词,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意为“当……的时候”。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每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害怕请求别人帮助”。when既可用作副词,又可用作连词,也可用作代词。不管when属于什么词类,它一般都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概念。由于when的用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所以有必要对其用法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12.
语法学者对古汉语主谓间的“而”字有多种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不足。从历史发展看,这种“而”原是个复指代词,在上古汉语右行结构和复指淡化的作用下,逐渐变成单纯的不承载任何意义的连词。由于“主+而+谓”可以使用于多种句法位置,一部分“而”分化为假设、转折、承接等连词,也有一部分仍是单纯连词,成为上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3.
“而”字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意义较多,用法多样,教材中又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同学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现将它在教材中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归纳整理如下。“而”字在词句中主要充当连词,起到连接作用,表示前后词句的修饰、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因果、假设等七种关系。一、表示修饰关系这是指用“而”宇连接的两部分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有时可译为“地”,有时不译。“而”的后边往往是动词,其前边往往是时间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介词短语等等,如:1、默而识之2、一丝而累3、旦旦而学之4、面山而居5、…  相似文献   

14.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多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解题时可根据语境、语法结构作出分析判断,这样既准确又稳当。下面以“且”字为例,作简单分析。“且”字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二)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况且”;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表示先让步,后推一层,相当于“尚且”。区分这两类主要是看“且”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从它后面所跟的词的词性来确定它所表示的语法关系。一般说来“且”字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且”为副词;否则,它…  相似文献   

15.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3,(29):124-125
“宁可”的词性问题是颇有争议的。本文从认知范畴理论的角度,归纳出原型“宁可”、原型副词、原型连词、原型情态动词的属性,对比发现,“宁可”同时呈现出副词范畴、连词范畴的某些特征,它处于副词范畴和连词范畴相互渗透的部分。当“宁可”单独使用时,主要呈现出副词的特征,当“宁可”与其他词关联使用时,则主要呈现出连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斯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as在句中用作副词、连词、代词和介词情况,so在句中做副词和连词情况及so和as一起使用情况,分别对这两个单词用法的异同进行分析和例示。  相似文献   

18.
郭蕊  王晓光 《语文知识》2006,(10):23-23
在古代汉语中,“惟”‘唯”都可以用作副词、连词、助词,有时还可以通用。但又有所不同。下面试从本义,作副词、连词、助词等方面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中的虚词“以”,主要用作介词,但也常常用作连词。“以”用作连词,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只表示顺接关系,不表示转接关系,与表示顺接关系的连词“而”很相似。在中学文言文中,“以”也常常用作连词。据初步统计,仅高中六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连词“以”就达一百多例。从课文的具体情况来看,“以”作连词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其”字是一个古文虚词,同学们对它的意义 和用法比较头痛,但高考中它又是必考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它的使用规律,笔者从 古人笔记中选辑了以下一段寓言故事,它将“其” 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包罗无遗,请大家将它们作一 细致分类。(提示:按代词、连词、语气副词三大类 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