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 ,理想信念的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 ,也是最危险的危机 ,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才能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一、理想信念教育要搞“终身化” ,覆盖人的一生。过去我们把理想信念教育仅仅当作是一个目标 ,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过程 ,科学事物即过程 ,理想信念的建立与形成也是一个过程 ,不可能靠某一阶段的教育就可完成而终生管用 ,因此 ,我们要注重“终身理想信念教育”。二、理想信念教育要“全民化” ,覆盖每个公民。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过去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只注重未成年人 ,而对于走向社会的成年人 ,离退休…  相似文献   

2.
就教育对象而言。老子的教育对象以被社会文明异化了的人或成年的文化人为主,尤其是受文明毒害愈深者.因为老子最为推崇的是有如婴儿般真挚朴实之人。在整部《老子》中,我们会发现,老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以“在上”者为主,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因为老子认为,只要“上无为”必能“下自化”,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这样说来,如果在上者能够接受无为之道的教化,则下位者必可自我化育。而若将此理论运用于教育界.则教化者当以在上者优先。[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就教育对象而言。老子的教育对象以被社会文明异化了的人或成年的文化人为主,尤其是受文明毒害愈深者.因为老子最为推崇的是有如婴儿般真挚朴实之人。在整部《老子》中,我们会发现,老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以“在上”者为主,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因为老子认为,只要“上无为”必能“下自化”,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这样说来,如果在上者能够接受无为之道的教化,则下位者必可自我化育。而若将此理论运用于教育界.则教化者当以在上者优先。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在我国历史上,在儒法两条政治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儒法两家从不同的政治目的出发,都十分重视利用体育为他们的政治路线服务。反动儒家的祖师爷孔老二把“射(箭)”,“御(驾车)”说成是“习揖让。”他说:“君子无所事,一定要说争,那就是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管理的对象,把自己当作教育者和管理者,居高临下,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思想教育理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面对新形势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把自己当作服务者,把学生当作服务对象,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其中不乏深刻之处。然而,它在把资本逻辑作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时,未能深入检审资本运作的内在机制,即现代形而上学;此外,在分析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时,又没有充分发掘文化的深层内涵以及生态危机所彰显的文化问题。这就启发我们在重构自己的生态文明理论时,要注意从哲学上把握文化的真实内涵并对资本的思想前提进行深刻地批判。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幸福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一、职业意识的转变我们传统上把教育 (此处仅指教师教方面的活动 ,本文中的“教育”有时指师生双方的活动 ,请读者根据上下文做相应的理解 )当作一种崇高的职业 ,是因为教师像蜡烛 ,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被认为是对教师职业的形象概括。杨启亮教授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说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 ,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 ;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 ;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 ;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他认为 ,前两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 ,后两者是“自律”取向…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确。我们应为拥有这份神圣的职业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并不能只停留在蜡烛的比喻上,仅仅把教师看作一种求存谋生的职业,而应勇敢地做一只火炬,点燃别人,也创造自己的辉煌。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工作八年来,我常常勉励自己,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干,当作学问来钻,在为祖国培育栋梁之才的同时,也把自己塑造成才。 多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工资不高,  相似文献   

10.
学校应该帮助青年学生寻找“社会需要”与“个性发展”的结合点,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去结合?怎样去寻找结合点?这必须在教育观和人才观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在教育观念上来说,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还没有把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思想牢牢确立起来。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当作  相似文献   

11.
宁晓红 《甘肃教育》2008,(11):13-13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批评一些教育者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了。”我时刻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常用“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来提醒自己,认真思考自己的言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自己,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
“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是别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自己。 曾经,我们把教育说成是上层建筑,又曾经把教育说成是生产力。这就是把教育说成了别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4.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但他的“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注重顺从自然规律,以不作为达到有作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治世是如此,引申到学习上也应遵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法则。老子教育思想的理念:一是在于顺其自然,按照人的本性去发挥各人所长;二是淡泊名利,无私而学;三是在于言不在多,身教重于言教,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总之,在于把人的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使自己的潜能不断被挖掘和体现,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有的教师会用强行塑造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甚至是没有生命、没有个性特征的个体,如同捏橡皮泥一样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愿望,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出许多个别差异。新课程改革强调对人的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尤为值得提倡的是要用爱来塑造学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极看重人的品格的锻炼和修养的。古代文人至少多数人是把理想品格当作自己的倾仰对象、当作值得自己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在理想品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人,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陶渊明、李白、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理想品格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传统、思想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一个精神支柱、一个思想基础。后代的人们在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格理想时,在构建自己时代的理想品格时,不可避免地会把眼光投向它们,从中吸取营养,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楚廷 《教师》2013,(23):1-1
"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是别的,教育就是我们教育自己。曾经,我们把教育说成是上层建筑,又曾经把教育说成是生产力。这就是把教育说成了别的东西了。把教育说成是工具,服务的工具,为经济服务,为建设服务,为政治服务。其实,应当是经济为教育服务,政治更应当恭恭敬敬地为教育服务。可是我们弄反了。为什么弄反了呢?把教育看走样了。  相似文献   

18.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基础,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述和分析其“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政治原则。为此,统治者应该遵从人的本性出发来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9.
过犹不及。本期的特别关注讲述家庭教育的这个哲学道理。斯坦尼说:适度就是艺术。家庭教育又何尝不如此。当今的家庭,值得关注的就是“过度”教育。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是,把赏识当作无所不包的教育理念,难免变成溺爱;孩子是需要要求的,但是,把要求当作苛责,难免变成暴力。上述种种家庭教育方法就是过度了,造成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扭曲,甚至成长的危机,其结果就会事与愿违。家庭教育要有感情,同时也要有理智。感情与理智的有机结合,才会是适度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犹如大树上的叶子,每一片都是不同的。家长的责任,在于认真研究自己孩子这个个体,认清这一片独特的“叶子”,然后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转变教育思想是改革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压制幼儿创造力的现象: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把幼儿头脑当作储存知识的“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