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四岁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模仿力不是幼儿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幼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行为,家长就是幼儿模仿的一面镜子。因此,家长不仅应该保护幼儿的模仿力,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言行学习,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还要以身作则,不断地反省自己,改正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2.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等发展增快,出现了自我意识,易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模仿力强且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对其进行适当的家庭幼儿挫折教育,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建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化进程;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抗挫折能力。如今在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对挫折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意识相违背,因此需要家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境,引导幼儿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发挥榜样效应,渗透挫折教育;将挫折教育融于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耐挫能力;帮助幼儿合理运用挫折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3.
视频学习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和幼儿社会文化习得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视频学习影响幼儿的视听能力、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行为模仿能力以及言语能力等.家长、教师乃至节目制作者要根据幼儿学习的情境性特点来正确指导幼儿进行视频学习,并向幼儿传授视频学习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幼儿视频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楠 《家教指南》2007,(4):27-28
幼儿的许多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范本主要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尤其是共同居住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长辈亲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儿童对于榜样各方面的模仿,如行为模仿,言语模仿、衣着姿态模仿,甚至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倔强性格方面都有模仿。不管家长愿意与否,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都在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如果家长平时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考虑自己对孩子可能带来不良影响,那么无意之中,你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榜样。  相似文献   

5.
张富洪 《教育探索》2012,(6):139-141
幼儿非言语行为中的隐喻信息是幼儿动作思维发展和模仿过程的产物.对个案的解读表明,家长需要对幼儿非言语行为中的隐喻信息加以重视.同理心、积极关注、真诚接纳和无条件尊重是解读幼儿非言语行为中隐喻信息的主要心理技术.家长可从幼儿的思维习惯、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兴趣爱好等角度解读幼儿非言语行为中的隐喻信息,为幼儿营造快乐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6.
教师、家长在幼儿社会性培养中的榜样作用文/李军幼儿是喜欢观察和模仿的,尤其是父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时的言语、行为更易成为模仿的榜样。无疑,成人的正确行为会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反之,则常常会使教育的效果功亏一篑。所以,在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时...  相似文献   

7.
这位幼儿的爷爷所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当今不少儿童家长的困惑。社会影响从来就是良莠并存的。随着我国越来越开放,信息渠道越来越宽广,孩子所受到够的重视。首先,家长要关注、保护孩子的心灵健康。因为,幼儿自身缺乏分辨能力,但却有富于模仿的...  相似文献   

8.
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音乐基础较好,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力普遍较强,但仍有一定的差异。能力强的幼儿对歌舞有一定的表现力;能力一般的幼儿有一定的模仿力,但缺乏表现力;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模仿基本动作。针对这种情况,我选择《挤奶舞》作为爱祖国主题活动的一部  相似文献   

9.
亲子共读是指亲子之间一起读书的行为,它像一条纽带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幼儿需要阅读一些常识性的、健康的低龄读物,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心智,也能培养幼儿的乐观性以及表达能力。教师作为幼儿的领路人,应当重视幼儿的课外兴趣以及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看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另外,幼儿园应该重视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联合培养,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引路人,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家庭教育失败,那么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亲子共读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感情的媒介,亲子共读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也能使幼儿模仿大人们的行为举止,变得开朗乐观。但是在农村,亲子共读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家长、教师不重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并且教育者并没有完善的关于亲子共读的策略,教师与家长并未做到联合培养,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口头表达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重要。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必须按儿童语言学习规律,从听觉和视觉入手,注意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1.在模仿中学习。老师上课,家长和幼儿说话,应用标准、清晰的语言,要用合适的速度,使幼儿能够模仿学习,并有意识地及时纠正幼儿的发音、语法错误,并注意  相似文献   

11.
模仿行为普遍存在于学前儿童身上,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促进作用。本文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具体采用自然情境下非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用白描的方式记录幼儿之间的模仿行为。并试图归纳与分析幼儿模仿行为的类型、幼儿模仿的特征、幼儿模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幼儿在家观看动画片的基本情况,幼儿看动画片时家长的陪伴与引导以及家长对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影响的看法三个方面,主要以个别访谈的方式对16名幼儿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进行研究发现,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不同看法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文化观念,而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受到家长的教育观念、自我效能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幼儿品德教育”实验研究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认为下列方法对广大家庭是实用的,并证明它们不会超过家长的承受力,也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对形成和谐民主的家庭起促进作用。 1.行为示范法。它包含家庭的气氛与具体的行为两方面。模仿是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但不是一招一式的模仿,而是通过熏陶感染,这就要通过家庭  相似文献   

14.
李莹 《学前教育》2008,(12):36-37
针对案例中浩浩的行为,想加以适宜干预,引导幼儿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寻找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的表现有时是对周围成人的模仿,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反思。是否在幼儿面前说过“把饭菜都吃完了,就给一个小贴画;如果谁中午睡觉,小朋友醒了后枕头底下就会有块糖”之类的话;另外,与家长多多交流与沟通,看看家长是不是有类似行为。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家长又是幼儿认同、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全面深入地影响幼儿,会在幼儿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  相似文献   

16.
谈幼儿模仿行为的积极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在有意无意中学习和模仿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思维的方式和对待事情的态度。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你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幼儿之间的模仿行为。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而有时  相似文献   

17.
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父母从事家务劳动的辛苦,知道要关心父母,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2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和应变能力。活动准备1将此项活动事先通知家长,请家长配合。2星期五交给幼儿一项任务:观察并记住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班杜拉认为,社会行为的学习可以通过对楷模人物的模仿而获得。这种模仿可以通过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以及抽象模仿完成。幼儿礼仪养成是在幼儿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并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习得、建立、维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促进幼儿实现这一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语言发展尚不成熟,幼儿常常通过观察和行为模仿进行学习并建构自身的认知经验。同伴模仿是幼儿心理发展、社会交往和探索世界的一种重要外化行为表现,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实现社会化发展。但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认知经验不足,缺乏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模仿同伴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20.
家长对学步幼儿的指导,主要是通过同孩子的接触,直接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该指导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演示性的指导学步幼儿特别善于模仿。家长应该通过示范性的方法,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汤匙,如何喝牛奶,如何脱衣服,如何抛接小球等等,孩子会按照所指导的方法去学着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