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我国,依照法律授权,检察机关是侦查职务犯罪的唯一主体,其他任何机关、团体都无权行使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权。纪检机关在查处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案件中发现有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也应移交检察机关。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纪检监察证据证据能力的判断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的言词证据并不能作为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只能作为司法机关调查取证的一种线索;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的实物证据,由于具有不可重复性,可以根据诉讼的特点进行审查、转换作为有证据能力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证据不是(案件)事实,但证据与事实存在内在联系,即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证据本身并不就是事实根据,“根据”也并不等于事实。证据之所以能够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基于证据蕴涵着事实信息,通过事实信息能够揭示证据事实,查明案件事实。事实信息就是存在于证据中的那些能够据以做出事实判断的信息。事实信息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事实信息既是证据存在的前提,又是证据事实得以发现的根据。控辩双方收集证据并从中识别和收集事实信息的证明活动,法官对于证据和事实信息的认定和运用,是整个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刘志安 《函授教育》2001,(1):99-100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是案件事实一般情况下不是依靠某项孤立的证据就能证明得了的,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证据体系,各项证据间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证据的作用,使案情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4.
认证是行政诉讼的重要环节,研究行政诉讼的认证问题,必须明确认证的主体、对象,把握认证的内容,并且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对证据进行审查,以确定那些证据可以作为可定案证据。  相似文献   

5.
刑事证据规则问题,是当前刑事审判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证据规则就是如何搜集,核实,运用和判断证据的法律规则。为防止司法权的滥用,保证人权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证据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是案件事实一般情况下不是依靠某项孤立的证据就能证明得了的,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证据体系,各项证据间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证据的作用使案情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对“证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少统一的解释,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保持自身含义的同一,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而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证据”概念的定义不准确,标准过高,条件过于苛刻。为此,本文仅就“证据”概念的定义及其分类,作了一个粗线条的阐述,认为证据是在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真实证据、虚假证据和或然证据;合法证据和违法证据;采信证据和排除证据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诉讼证据定义的评析,对诉讼证据本质属性的揭示,以及对诉讼证据分类的探讨,为诉讼证据下了一个简短明确的定义:诉讼证据,是指含有证明案件事实或证明与处理案件有关的事实的重要的客观事实,可供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证据保全是证据法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审判实践中对证据保全有诸多误解,弄清证据保全的效力,正确认定证据保全与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效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当事人正确运用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更好地查清案件事实,提高诉讼程序的收益和效率,从而为最终实现社会正义提供证据保障。  相似文献   

10.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侦查部门的侦查活动都是围绕着是否有犯罪发生,犯罪行为是由谁实施的,这两个问题来开展的,我们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依靠证据。证据的固定就是为了证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保证自侦案件在诉讼阶段能够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造成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询问难99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解决“询问难”对于检察机关具有重要意义。从立法上赋予检察机关自侦部门机动侦查权、建立污点证人制度、提高询问能力和水平、建立拒绝提供证据罚则,都有利于检察机关“询问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不少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权色交易,使得性贿赂大量滋生,其社会危害性在某些方面比起金钱贿赂有过之而无不及。性贿赂与其他贿赂罪一样,侵害的法益都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因此,转变传统观念,将性贿赂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对性贿赂定罪量刑,已成为惩治腐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如果对行为人“收受贿赂”包含“性贿赂”的违规行为,作出“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决定,则会遇到司法机关无法可依的问题。党纪、政纪处分的严厉性大大低于刑罚的严厉性,这对日益泛滥的“性贿赂”已无济于事。对于“性贿赂”,通过民事的、行政的手段已经难以有效控制了。大量贪腐案件中的“性贿赂”需要作出刑法评价,也只有在刑法中设置相关的“性贿赂罪”之后,才有可能有力地预防或阻止“性贿赂”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非财产性利益贿赂符合犯罪的本质特征,将其立法是大势所趋.刑事立法应细化贿赂犯罪的罪名,降低受贿罪之立案标准,建立多元量刑模式,并完善相关立法以打击因贿赂而诱发的其他犯罪.司法操作中非财产性利益贿赂的认定标准应综合考量,证据规则适用贿赂推定,量刑标准要重点考虑对公权力的侵害程度及社会后果,既得利益之处理适用罚金刑和资格刑.  相似文献   

15.
现今行贿犯罪立法显现出构成要件要素冗余、刑罚结构失衡、刑罚厉度不足等特性,无不表明我国的行贿犯罪治理深受消极治理主义影响。有限的司法资源面对不可估量的行贿犯罪黑数和存量,已呈捉襟见肘之势。为打破治理效果疲弱之僵局,学界涌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流派,一是倡导行贿犯罪出罪化与免责化,二是以积极治理主义为指导惩治行贿犯罪。审慎取舍的积极治理主义的主张,对未来行贿犯罪立法体系建构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6.
商业贿赂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不仅影响了各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众多不公平竞争行为,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文章针对商业贿赂这一不良经济现象,从中美两国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的比较研究中总结中美两个不同的社会文化主体在反商业贿赂法律界定、立法渊源、现状及发展上的整体差异及特征,探寻我国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条例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对我国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以期尽快实现我国反商业贿赂法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性贿赂罪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视角聚焦在贿赂罪研究的前沿上,指出了我国现行刑法中贿赂罪的立法缺陷,介绍了当前法学界关于性贿赂罪立法的不同观点,提出了性贿赂犯罪的立法主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新罪名司法解释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罪名存在不符合构成要件、不当扩大犯罪主体外延、没有体现犯罪本质和与刑法罪名体系不协调的问题,值得商榷。我国《刑法》应当建立公务受贿罪、业务受贿罪和商业受贿罪的贿赂犯罪体系,并且重定贿赂犯罪的罪名,分别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和商业受贿罪。  相似文献   

19.
斡旋受贿罪是在受贿罪基础上形成的,在斡旋受贿罪单独成为一罪名的问题上,要从具体的罪状出发,并与立法和司法罪名相结合,解决罪名独立性问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之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理解上应把二者作相同内涵的理解。在斡旋受贿罪中不正当利益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要准确把握其内涵,解决斡旋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受贿罪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成为近年来在职务犯罪中最严重的一种犯罪,甚至成为整个犯罪体系重要的一罪,在立法和司法上都受到高度的重视。受贿罪客观的隐蔽性、办案机关的主观功利性使得受贿罪自首的问题变得比较莫测复杂。以刑诉法为根据在时间段上类型化地客观判断受贿罪自首能否成立,直接有益于受贿罪正确的定罪和量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