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三学: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校阅群书,知识非常渊博。对于读书,他说:“少而好学,如日中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相似文献   

2.
读书三喻     
古往今来,先哲们对书的比喻非常多,在此试析三例,以资共赏。 其一,以日喻读书。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青少年正值豆蔻年华,精力充沛,蓬勃向上,恰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相似文献   

3.
三学: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学家,曾校阅群书,知识渊博。他曾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治学的经验。有趣的是,好多经验可归纳为”三诀”。西汉文学家刘向把读书打了三个比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国时董遇读书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  相似文献   

5.
师旷劝学     
晋平会问于师、旷曰:师旷曰,平公曰,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何不炳烛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  相似文献   

6.
三学:西汉文学家刘向少年、中年、老年时都酷爱读书学习,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经验时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余:三国时著名学者董遇认为读书时间可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到:宋代著名哲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7.
师旷论学     
《初中生》2009,(35)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感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相似文献   

8.
查东辉 《下一代》2014,(9):23-23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学习是头等大事。敬爱的周总理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国东汉文学家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是说,少年好学如同太阳那样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蜡烛照明。  相似文献   

9.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段话: "少 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在科技、人才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习已成为一个永恒 的话题。一个不会学习,不思进取的人将无 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 到来,而海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则是坚持终  相似文献   

10.
读书能使人提高修养,明辨事理,读书会让人其乐无穷,读书过程的不同感受可能会让人终生难忘。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上、三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多用“三上”时间构思,即马上、枕上、厕上。他认为写文章要三多,即:看得多,做得多,商量多。三性、三不怕:鲁迅酷爱读书,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他还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精神。三不:原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倡导…  相似文献   

11.
冯兆海  袁静  高瑛 《考试周刊》2014,(67):28-28
<正>(《语文精华积累分类选编"韵文"》有10000字符,我们在《考试周刊》中已发过开头部分,这是续编。)4.惜时求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陶渊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说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甘罗十二为上卿,白居易十六名京城,刘晏七岁作正字,茅以升廿四博士生……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阅读决定一个人的厚度。”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汉代文学家刘向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以此劝勉不同年龄段的人,  相似文献   

13.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相似文献   

14.
学习,对人的一生极其重要。中国古人曾这样比喻学习之益:“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儿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学习,使人生充实快乐;学习,使生活更有意义;学习,使社会文明进步;学习,也使得城市变得更美好。学习中的城市,我们将共创机会、分享成功、充分发展、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5.
节选文段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盲臣"。  相似文献   

16.
今年武汉市高考预选文科试卷的一道文言翻泽题中有这样一组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施》)有些学生将“日出之阳”误译成“初升的太阳”。其实,只要认清这是一组对句,我们便可对文见义,知道文中的“阳”是同“光”、“明”相对照的,当指阳光。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4,(35)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曾劝学晋平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非学无以广  相似文献   

18.
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人。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作颇多,以词赋著名。他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强调修身、学习的重要。针对当时“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的现实,他提出为学必  相似文献   

19.
朱绍侯先生《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一文,对西汉爵制的各种变化详加考论,读后甚得启发。然于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一说,却感证据不足,或可商榷。朱先生认为秦代无民爵、吏爵之分,而汉代自刘邦始即有民爵、吏爵之分。我以为,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都无“民爵”、“吏爵”之名,亦无“民爵”、“吏爵”之分。汉代史籍常有“赐民爵”若干级;“赐吏爵”若干级的记载。如《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汉书·元帝纪》载:永光二年春二月“赐  相似文献   

20.
“互文”(即“互文见义”)和“避复”(即“变文避复”)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各有各的功用,不容混淆。但一些语文刊物常把“避复”当“互文”,因此有一正视听的必要。先看下面被错当“互文”的引例: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范》)[见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81年第2期 p,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