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60名健康产后女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5min有氧健身操锻炼组、90min有氧健身操锻炼组和无运动对照组,两个运动组分别进行12周不同运动负荷有氧健身操锻炼,无运动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不参加有氧健身操锻炼,实验前后统一监测受试者心肺功能相关指标和心理健康状况,以此探讨不同负荷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对产后女性机体心肺功能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12周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有效改善产后女性心肺功能,提高其有氧能力,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有效改善产后女性心境不良情绪状态,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提高产后女性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女子生殖周期又称为月经周期,其长短因人而异,平均为28天,但在20-40天范围内均属正常.将月经开始出血作为周期的第一天,并按子宫内膜的变化特点,把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第1-4天)、增生期(又称卵泡期、排卵前期,第5-14天),分泌期(又称黄体期,第15-28  相似文献   

3.
少女运动员月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运动训练对少女运功员的月经影响及月经周期变化对少女机能、运动能力影响。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对少女的月经初潮、月经周期、经期身体反应、运动功能等有一定的影响,应引以重视。月经周期中的三个时期,机体的呼吸循环机能比较接近,其心肺功能变化、高低并不明显地依月经周期而转移,只要提高机体月经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对运动成绩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形式。体育课应从锻炼学生身体 ,增强学生体质的实际效果出发。若要达到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合理地安排好运动负荷是一个重要因素。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上做练习时 ,在机体承受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作用下 ,机体反映出来的生理机能变化。只有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适宜 ,才能发展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多年来 ,人们都是以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理论为依据来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所谓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是指人体在锻…  相似文献   

5.
以参加健身俱乐部的二十名青年女性伏案工作者(女教师和文职类女性)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为期十六周的不同运动负荷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其锻炼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探讨不同负荷的有氧运动对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有氧运动的时间、周期及运动方式在提高身体机能方面的功效,以及为青年女性科学的健身运动提供可咨询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药红景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观察了两组共计45名受试者在分别服用中药红景天胶囊和绞股蓝胶囊前后机体综合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红景天较绞股蓝更能显著地提高机体有氧工作能力;并能改善无氧耐力,但对无氧供能为主的爆发力和肌肉运动速度等指标未见明显影响。揭示红景天是耐力性运动和速度耐力性运动的一种较好的辅助药物,亦可作为保健用品提高健康人有氧工作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本院男足代表队不同强度训练手段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本院男足代表队运动员在比赛中承受的运动负荷特点,确立有氧代谢、无氧代谢的靶心率,为监测不同训练手段的运动强度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不同训练手段与方法和监测运动强度发现,要发展运动员不同代谢系统供能能力,就必须有针对地选择相应的、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有氧能力[1]。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运动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  相似文献   

9.
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试及分析了23名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指标和有氧、无氧供能指标及反射时情况。结果揭示跆拳道训练对机体无氧供能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在训练中宜优先发展机体无氧供能能力,同时兼顾提高有氧供能能力。反射时是跆拳道运动员极为重要的机能评定和选材指标,在训练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宁夏大学男生中长跑运动负荷量的研究,探讨了高校中长跑教学中运动负荷的控制方法,阐明如何安排大学生中长跑课的运动量及学生相应的生理、生化等机体反应,提出中长跑课合理运动负荷的阈值。  相似文献   

11.
以普通女大学生做为测试对象,对女子月经周期内生理指标(Vo_(2max)、V_(AT),氧脉搏等)心理指标(RPE)进行综合测试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普通女大学生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末期、增生后期及月经期中上述生理指标、工作能力及生理因素的变化和在月经周期的各期中无氧阀的变化及与主观感觉疲劳程度(RPE)的关系,无氧阀时的RPE与心率相对心率、吸氧量、相对吸氧量的相关性,为女子的运动实践提供某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女子的功能能力随月经周期而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在分泌末期及经中期较差,而增生后期较佳。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有氧工作能力取决于人体心肺功能及代谢水平的特点 ,主要从年龄、性别和运动训练等三方面分析女子有氧工作能力对训练适应的规律 ,目的在于提高对女子体育教练中有氧工作能力变化的认识 ,更好地指导女子的有氧教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教学实验法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法特莱克”跑教学中采用黄金分割率安排运动负荷进行了积极尝试,为探索有氧锻炼的教学新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运用测试法、评价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8所高校136节课外体育活动课学生的运动负荷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价分析,旨在揭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的现状与问题。结果表明:1)总体看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指数,运动负荷强度属于中等,学生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刺激比较适宜,且表现出与体育课类似的明显起伏变化;2)女生全过程的运动负荷指数虽属于中等负荷等级,但明显小于男生,且差异非常显著(P0.05);3)不同内容的全过程运动负荷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4)在课外活动全过程的运动负荷指数等级上,大学一年级属于大负荷等级,大学二年级属于中等负荷等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2个年级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负荷强度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武术套路运动对女大学生有氧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套路训练对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对40名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采用YMCA法间接测定V·O2max和PWC170.结果表明:套路组的V·O2max和PWC17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V·O2max的绝对值与PWC170高度相关.提示:武术套路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在套路训练中应重视对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丹参对运动负荷后小鼠心肌 ATP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注射丹参 ,小鼠心肌在有氧系统供应充足的情况下 ,ATP值有所提高 ,即注射丹参运动组比无注射组有显著提高。这说明丹参对改善训练者的能量代谢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缓解运动时疲劳的产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以连续3届获得全运会武术套路小全能亚军王晓娜为个案研究,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王晓娜训练实践进行总结,探究延长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体能训练的合理安排。结论:1)立足自身机体需要,深刻把握项目“动速静定”技能特征,采取动静有机结合练习,效果明显。2)巧妙利用技能训练后适度体能训练,有效增加运动负荷,隔日恢复,充分保证机体恢复,积累最佳体能储备。3)强化训练强度,使机体达到超量恢复的训练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知识,对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缓解心理疲劳有双效作用。4)有氧慢跑,积极促进机体恢复,为后期训练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有氧健身操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来了解自编有氧健身操对中老年女性健身作用的影响及推广价值。结果表明:中老年女性的腰围、体重、腹部皮褶厚度、BMI指数、体脂重指标的均值减少而瘦体重增加,说明有氧健身操的锻炼能有效地改善中老年女性的身体成分和身体形态。  相似文献   

20.
对12名女子散打运动员的月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发现其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经期都会有或轻或重的生理和心理不良反应,但是大多数受试者月经周期和持续时间正常,而且只要掌握适宜的运动负荷,绝大多数受试者不会引起运动损伤.针对受试者经期的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提出女子散打运动员经期训练的注意事项、方法和训练安排等,为女子散打运动员经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