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七言诗从汉代发展至曹丕的《燕歌行》,标志着七言诗发展的一次重大变化,曹丕将七言形式与乐府旧体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七言诗。鲍照依照其体.不仅在题材方面,较曹丕的《燕歌行》更为丰富,更为宽广,而且艺术方面也更为成熟,更为精湛。自他以后,七言诗就在南北朝文人的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了;到粱陈时期,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善,韵律也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1504页: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1050页: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246页: “七言诗,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是有贡献的。” 王力《汉语诗律学》14——16页: “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始于西汉。相传《柏梁诗》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但也有人疑心是伪作。”(按:顾炎武《日知录》已经证明是后人拟作。) 接着,王力先生举出汉昭帝《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万岁为乐岂云多” 又举张衡《思玄赋系辞》:  相似文献   

3.
先唐七言古诗起源于民间歌谣,受文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的影响曲折地发展着。文人七言诗从模仿民间歌谣始,经过了草创期,即以单句或短篇为主;继之到了发展期,曹丕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具有开拓意义的诗史地位,后来鲍照在七言诗诗句、用韵方面取得突破,七言诗才最终成熟起来;最后,到唐代李白、杜甫手中,七言诗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七古风貌,最终赶上五言诗,形成五、七言诗并驾齐驱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七言诗在唐代大放异彩,可谓达到了艺术的颠峰,但它在唐代之前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七言诗创作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品是张衡《四愁诗》.到曹丕《燕歌行》,可以说基本定制.鲍照的大力创作,为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梁陈时期,七言诗在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5.
七言诗在走上成熟的过程中,鲍照七言歌行功不可没。从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始,其后作者寥寥,直到刘宋时代鲍照七言歌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出现并产生重大影响,七言歌行率先在七言诗苑囿中开出绚丽花朵,从而使七言诗在五言诗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八代诗史中异军突起。鲍照借鉴汉魏乐府,吸纳民间歌谣,探索七言歌行语言形式,在以传承求新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实践,为其后特别是唐朝七言歌行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并不是张衡的《四愁诗》或曹丕的《燕歌行》。最早的完整七言诗虽然尚难下定论,但在河南省巩义市西北处石窟崖壁上的一首摩崖诗,为探索早期完整七言诗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提示在探讨诗歌史时应重视一次性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丕的诗歌很好地继承了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革新和发展,即完成纯粹之七言诗体、变叙事为主为抒情为主、诗风清丽哀怨。此外,曹丕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和"文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魏王曹操的长子曹丕,8岁时便能画善骑,好弄刀剑;幼子曹植天资聪颖,思维灵敏。这年秋季的一天,曹操和夫人带着儿子曹丕和曹植在郊外游玩。日薄西山时,来到一座庄园前,曹操蓦地抬头一看,墙外攀有一物。他借题发挥,将此物用七言诗编成哑谜,让两个儿子猜出谜底,借以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7,(1):42-45
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在洛阳宫室修整期间,曾以许为都。探析曹丕"权都许昌"的原因可以分为:军事上,许昌地理位置重要,且存有宫室武库,在与吴蜀的军事斗争中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经济上,许昌经过曹操屯田及其经营,经济实力恢复;政治上,从地域人才的角度,许昌属颍川郡,颍川郡士人对曹丕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从意识形态角度,许昌作为东汉末年的都城,很有可能与洛阳的正统地位所起的作用一样,能说明曹氏代汉继承的合法性。基于以上原因,曹丕"权都许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歌杂有五、七言或民间五、七言歌谣,溯其源则年代久远,而中国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则在西汉初,并非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诗》,中国文人七言诗的雏形也产生于西汉,并非始于曹丕的《燕歌行》。文人五、七言诗发展至汉末,各种艺术技巧基本成熟,它上承诗骚体,下启永明体,惠及近体,完成了中古诗歌的重大转型,对后世格律诗的产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叶燮的“胸襟以为基”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有着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曹氏所言之“气”的内涵不可能仅是对作者某几个方面素质的片面强调,而是对其综合心智结构的高度概括。叶燮与曹丕虽有一论纯粹之诗一论广义之文的区别,但在强调作者主观因素这一点上却如出一辙,他所推重的“胸襟”也正是一个兼括了“才、胆、识、力”与道德品性、世界观等因素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3.
之所以说嵇康诗作源出于曹丕,主要原因有三:超尘游志的情感主题、对曹丕诗语的化用和"鸟"意象运用。嵇康诗歌固然过于严峻激切,情感抒发缺少中和之美,但嵇诗却能够综合运用比兴手法,兴寄高远,达到了钟嵘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曹丕、曹植和萧纲、萧绎兄弟受诗歌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写了很多优秀的弃妇题材作品.在弃妇诗中,他们采用代言体的方式体现了对弃妇们的同情,但由于四人生活的时代及经历、性格、气质有所不同,因此在这类诗歌创作中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曹氏兄弟的弃妇诗庄重忧伤,注重心理描写;萧氏兄弟的弃妇诗则艳丽多情,注重形似.他们的作品既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放射出独特的个性光辉.  相似文献   

15.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风,兼具慷慨雄劲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风格“便娟婉约”: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风前期豪放刚健,后期深沉悲凉。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风格和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七言歌行的流变及其诗体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言歌行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七言歌行在魏晋时期就已萌芽,它正式形成于陈隋时期,在初唐得以成熟,盛唐得到了充分发展,尔后还发生了诸多变化。七言歌行有着与七言乐府诗、一般的七言古诗不同的非常明显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曹丕与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都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女性题材作品。但由于二人的经历、性格、气质有所不同,因此在这类诗歌创作中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曹丕的代言体诗委婉细腻,工于言情,多文士之气。曹植诗则多生情态,辞采华茂,经常寄予个人深沉的情感。他们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放射出独特的个性光辉。  相似文献   

18.
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诗歌创作因前后期不同的生活境遇而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格,从中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整体思想是儒道互补的,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则以道家思想为主。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时代的文学,在高扬“建安风骨”的魏晋时代,具有强烈功业意识的曹氏父子之所以致力于游仙诗的创作,是要借此种文学样式完成现实的利益:一、改造道教,为己所用;二、吸引文士,聚揽人才;三、清净保寿,以求功业。  相似文献   

20.
从休闲的视角对三曹探讨,有利于理解他们的真实性、丰富性。三曹在休闲之余都热衷于文学创作,曹操对文学的态度是“歌以咏志”,曹丕则认为文学是“不朽之盛事”,而曹植的文学创作只是他寻求政治理想的替代品;游宴活动是三曹休闲的另一种形式,曹操在游宴之时不忘政治寄寓,曹丕的游宴多是娱乐,作为游宴配角的曹植,更多的是附和;关于养生,曹操与曹植一样,由刚开始不相信神仙、方术到后来注重养生、甚至渴望在神仙世界里解脱自我,相比之下,曹丕倒较为理性;曹操对于酒可以说是操纵自如,他饮过酒、献过酒并戒过酒,曹丕认为酒能成礼也能败德,曹植则饮酒不节;在其他的休闲活动中,三曹都喜欢武略,曹丕的休闲更多的是娱乐性、享受型,曹植的爱好则更趋向于文人化;曹氏父子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永远的丰碑,从休闲的角度来观照他们,父子三人在显示各自特点的同时,其实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