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动技术个性化特征,在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当中,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自由起跳"技术的研究,从而清楚地掌握她们"自由起跳"技术的特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自由起跳"技术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起跳过程中,倒一步步长小于倒二步步长的是高淑英、孙彩云、蔡维艳、周扬、赵莹莹和杨静,而李玲和吴莎则出现"迈大步"的现象;高淑英、杨静水平速度较快,李玲、周扬水平速度损失率较高;蔡维艳、吴莎起跳较晚;赵莹莹、杨静起跳点位置靠前。  相似文献   

2.
通过论述评价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指标,从而使得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提供统一的指标。为更多研究撑杆跳高技术的学者提供统一的评价和交流平台。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是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有一个短暂脱离撑杆约束的运动瞬间,技术动作要求运动员的踏跳点严格地控制在静态插穴时,上手握点的投影上。由此论述产生几项评价指标,如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情况、起跳角度、上握手的投影点距起跳点距离、起跳及插穴时间、起跳时杆弦角以及起跳时杆弦的缩短量等。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在助跑起跳阶段速度利用率的研究为出发点,通过专家访谈了解该项目运动员在助跑时对于器械的控制能力、助跑可控速度的能力等专项能力的现状;采用实验测量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杨雁盛、刘飞亮在助跑起跳阶段速度的利用率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以期更好地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参加2006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比赛的12名运动员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录像等研究方法,对比赛时所表现的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较高;起跳时间与世界优秀水平接近;起跳点与上握点的位置基本符合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的要求;起跳蹬地角与优秀运动员还有一定差距,重心腾起角较大;起跳时肩角未充分打开;起跳时膝关节弯曲度稍大.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对单足跳的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对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三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  相似文献   

7.
雍明 《体育科研》2011,32(4):64-66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起跳技术分别从起跳阶段时间、起跳腿膝角变化等方面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改进、完善郑幸娟的跳高专项技术,尽快提高我国女子跳高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前10名及2014年中国前10名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剖析了中国与国外女子撑杆跳高的差距及中国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发展态势,并根据撑杆跳高项目发展规律,借鉴国外优秀女子撑杆跳高好的经验,相应提出可行的对策,旨在为中国女子撑杆跳高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其动作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动作进行三维录像解析分析。研究得出:八名运动员的着地角均偏小,不利于快速起跳动作的完成;郑艳、陈水清和邹畅三名运动员的蹬地角均偏小;除陆敏佳和许小令外,其余六名运动员起跳扇面角偏大,降低了起跳效率。八名运动员起跳腿部力量偏弱以及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差,导致缓冲效果不理想;八名运动员都较好的控制了腾起角度,但绝对速度偏小使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影片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我国10名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速度变化特征的运动学分析,提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缓冲动作稍大,摆动腿蹬离地面时速度水平较低;大部分运动员身体重心高度波动较大;起跳垂直速度水平与起跳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水平差别较大,但整体水平一般.  相似文献   

11.
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的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 JVC高速摄像系统对参加第 4届城市运动会 (1999,西安 )男子跳远比赛前 10名运动员起跳过程摆动腿动作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摆动腿摆动技术在跳远起跳过程中对增加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速度在蹬离地面至最大缓冲阶段角速度不断增加 ,蹬伸阶段角速度为零 ,其特征与运动生物力学有关原理相符 ;与国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相比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瞬间摆动腿摆动时机晚、速度慢、摆动幅度较小 ,从而影响了起跳效果 ,这是影响跳远成绩提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跳远起跳技术是由起跳腿的“缓冲与蹬伸”和摆动腿的“蹬、摆”两个技术构成,作为跳远起跳动作的重要技术构成之一的摆动腿摆动技术对整个起跳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中摆动腿技术有关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探讨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IVC高速射像系统对参加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男子跳远比赛前10名运动员起跳过程摆动腿动作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摆动腿摆动技术在跳远起跳过程中对增加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速度在蹬离地面至最大缓冲阶段角速度不断增加,蹬伸阶段角速度为零,其特征与运动生物力学有关原理相符:与国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相比,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瞬间摆动腿摆动时机晚、速度慢、摆动幅度较小,从而影响了起跳效果,这是影响跳远成绩提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系统EIMG90,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摆动腿蹬离地面至起跳腿着地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两腿着地点近,身体重心向下垂直速度小,这有利于保持起跳前的速度,起跳脚着地瞬间至最大缓冲阶段,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重心向上垂直速度相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比,我国运动员在着地支撑瞬间身体内倾不够。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拍摄等方法,选取现役三名男子撑杆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视讯影像解析系统对获得视频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助跑不够积极,后三步节奏不合理,起跳过程中左手高度不高,起跳点相对靠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一梅强攻扣球技术动作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海波 《体育科研》2009,30(1):81-84
采用三雏DLT录像解析法对中国女排队员王一梅强攻扣球技术动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王一梅在助跑阶段的最大水平速度分别为375cm/s;起跳瞬间两足间距离的长短与起跳时间有密切关系,即两脚间距离越短、起跳时间也越短,起跳动作完成的越快。王一梅空中击球技术特征。击球点高,空中击球前合理运用了躯干向后展体扭转,以加大躯干扭转角度。击球瞬间有助于快速屈体,和加快扭转角速度、致使躯干连接部胸骨上缘的速度加快,并依次带动肩、肘、手指掌关节点速度的加快,并达到最高速度峰值。  相似文献   

17.
刘翔110米栏第5栏攻栏蹬伸阶段技术特征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高速摄录解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刘翔110m栏两次比赛第5栏攻栏蹬伸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与同场竞技110m栏选手若干技术参数相比较.结果显示:刘翔110m栏第5栏起跨攻栏意识强,着地角大,支撑时间短,起跨角小,攻栏速度快,身体重心腾起角小.符合该项目运动学特征及当今世界跨栏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