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一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在文学中,女性自我意识也首先表现为对男权家庭进行反面叙述来表现对家庭的否定。爱米莉在《呼啸山庄》中打破了父权家庭的神话,把父亲及男性家长看作家庭混乱、职能丧失、最终解体的根源,为她对父权家庭的否定“找到”了合理的前提与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理由,表达了她对充满父爱的非专制压抑的家庭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海上花列传》真实地描述了上海十里洋场妓女恩客之间的爱恨纠葛,在金钱与欲望的徘徊和纠结中回归家庭是她们奢侈的愿望。坎坷曲折的从良之路是妓女们的共同命运,而她们被动的反抗、主动的进攻、痴憨的坚守表露出妓女们从良心态的多样性,同时将作者"无雷同"之约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大学三年级的外语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课,该文讲述了黑人奴隶汤姆的故事.文中批判了蓄奴制,对破裂的奴隶家庭充满情感的描述向女性发出反蓄奴制的呼吁.通过强调女性的道德力量,通过对母爱的理想化描述,试图唤醒美国女性的同情之心,号召美国女性反对奴隶制,拯救社会.  相似文献   

4.
"归来"还是"离去",一直是现代女性生存之母题,"五四"新女性知识分子受到来自西方启蒙主义、自由平等思想以及"五四"过后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的影响,她们积极摆脱封建专制家庭与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投入到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事业之中。《伤逝》中的新女性子君,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回到封建父权家庭,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机会。在这一对知识分子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互相矛盾冲突、水火不容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女性由于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其文化地位作为研究对象被大大地忽略了。她们往往只有自然的属性而没有文化的属性,一般仅仅出现在像家庭、生育、性等较为狭隘的研究领域之内。关于女性的文化地位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的和不为重视的位置。本文通过对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解读,试图阐明性别诗学理论就是要打破既定的性别等级秩序,用一种两性和谐发展的意思替代传统的两性对抗意思,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两性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浅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西游记>中,众多的性格鲜明的"女妖"形象多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试图从分析女妖形象入手,探究她们充满魅力的个性,探讨作家在这些女妖个性中所寄予的理想主义光辉,以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小说本身.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一直关注英国女性面临的婚姻、爱情、教育等问题,在《爱玛》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中,奥斯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再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教育状况.在男性统治的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社会定位是“好妻子,好母亲”,她们主要的出路是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或寄宿学校,而她们所学的知识或技艺只是一种婚姻市场所需要的装饰品,既肤浅又无用.  相似文献   

8.
常虹 《华章》2008,(17):137-138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哀怨心理.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与<镜花缘>均意在"昭传"女子之事迹,题材相同,作者也都具有比较进步的女性观.曹雪芹重在表现女子的才情,揭示她们悲剧的命运;李汝珍则要彰显女子的才学,重在显现她们的学问,于是作品展示出迥然不同的两种写法,引来了后世读者两种截然相反的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10.
康迪贤 《教师》2008,(24):118-119
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在她的《第一性》里说道:“妇女在大踏步前进。她们抛掉了第二性的地位,这是几千年前农耕时代确立时为她们铸就的角色。她们的水平——以及领导地位——将得到提高。她们正在企业、教育、专业、政府和民间团体中获得有影响的职位。她们在某些经济部门中占主导;她们是第一性。她们也已经开始表达自己的性愿望,重新界定浪漫和家庭生活。当代妇女像冰川一样缓慢地切割出一个新的经济和社会景象,建造一个新世界。哒就是我国孟悦、戴锦华等所说的妇女已“浮出历史地表”了。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初期作品皆体现了其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初登文坛的中篇小说《太阳》中,女主角卑弥呼的形象塑造。但是深入论及《太阳》时,人物相关的心理因素清晰可见,例如"嫉妒""怨恨"及"宿命"等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横光利一注重作品中的心理因素描写,不仅是延续日本传统文学的特色,也为其日后转战新心理主义做好了铺垫,最终成就了横光"小说之神"的称号。  相似文献   

12.
万辉  祖洁 《文教资料》2010,(14):18-19
《苔丝》和《嘉丽妹妹》分别是英美两国两大文学巨匠哈代和德莱赛的代表作。两部小说的女主角都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小说都描述了女主人公在男人为主导的社会中坎坷曲折的命运。然而,虽然她们有着相似的出身。但命运却截然不同。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时代和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她们相似的开端却截然不同的命运铭刻着英美两国不同的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安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叙事结构由于作家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同范型:《三里湾》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创业史》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艳阳天》以敌我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从三部作品叙事结构的演变中人们不仅看到那个时期"左"倾社会思潮和政治文化规范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日益严重的干预过程,而且看到在政治权利话语的挤压下,充满亲情、乡情的日常生活叙事一步一步地退场,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失落了。  相似文献   

14.
柴鲜 《商洛学院学报》2013,27(1):39-43,83
在贾平凹的《废都》里,借女主人公柳月之口,指出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态度,他们对现有生活充满厌倦、无奈或焦虑,渴望改变现状,开始一种新生活,因此寻找"新生活"是贯穿整部作品的隐性线索。小说围绕作家庄之蝶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展现她们对"新生活"的共同渴望和不同的追求方式,但她们的追求并没有带来幸福的现实。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毁灭"新生活"希望的不是庄之蝶,庄之蝶也是受害者,毁掉希望的是植根于现代社会失去理性控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的角度看,《AA制生活》和《新妓生传》都是世俗性因素极为显著的家庭剧。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AA制生活》和很多青春家庭剧一样,想要在社会、经济变化剧烈发展中的背景下重塑中国的家庭伦理,意在变革;《新妓生传》却想要在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条件下,重申韩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意在维护。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特别是目前很成功的青春家庭剧在给出了针对时下社会现象的人生经验后,如何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启示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经与解经文体是与私家著述相伴而生的,先秦诸子中的解经文体目前仅见经解、经说二种。经解体可能是师徒授受的讲义或记录,经与解应非一人一时之作;经说体之"说"是作者为使经文浅显易晓,与"经"同时所作,这在诸子时代成为一种常见的著述方式。学界对近出简帛《五行》经和解经两部分文体的命名或有不妥,其经文部分是一种可称为"前解经体"的文体,解经部分则应循先秦诸子之通例,名为"经解体",而非当今学界通常所说的"经说体"。  相似文献   

17.
章燕 《宜宾学院学报》2015,(2):34-38,46
《BJ单身日记》被称为后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它以后现代主义的姿态解构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两性关系,阐发了都市女性的新诉求:她们不再为维持生活或经济地位而选择婚姻,她们尊崇男女平等却也不再去夸大和强调男女在性别、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差异,而是对这些差异持宽容态度。《BJ单身日记》通过与《傲慢与偏见》的互文,打破了文本的稳定性,使文本向多元释义开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武陵春》与西林春的《水调歌头》都是对亡夫以及过往岁月的怀念之作。二词相似性的主题是二人相似性命运的反映,她们都经历过婚姻的美满与破灭、山河沦落的动荡、独自生活的艰难。特别是"婚姻"的不幸对二位词人的人生、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晨 《文教资料》2013,(13):15-16
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所培育出来的旧式"家族制"和"家庭制"正在逐渐解体。同时,这一制度下的血亲、婚姻、家庭、夫妇等关联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作为日本新一代文化女性形象的代言人,旅日韩裔作家柳美里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了一系列以家庭为主题的小说,反映了新生代日本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新观念。本文通过分析柳美里的主要作品《家庭电影》、《客满新居》和《命》《魂》《生》《声》四部曲,剖析了柳美里对传统家庭模式的绝望及对建立新型"家庭"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女权运动仍在蓬勃发展。在日本文学界,女作家们在所追求的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她们通过否定"生育的性"、抹杀父亲的存在、追求女性的性本能、最后回归"生育的性"的复权等方式,修正女性"生儿育女"的肉体记忆。通过对家族制的拷问来解构现代家庭的意义。女性文学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追求、由女人到人的意识转变等均是意图摆脱"贤妻良母"家族制束缚的体现,谋求女性精神上的彻底解放,以此重塑女性的精神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