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人民公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是针对现实“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但其文化渊源却相当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大同太平、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的和谐因子,实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在当前,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基因,必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
陈浩 《今日教育》2006,(12S):6-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摆在全党面前新的时代课题。社会和谐,教育是基础:教育和谐.学校是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培养合格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全部丁作之中: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小社会”着手.构建和谐校园,让校园成为师生精神的家园.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我们的体会是:培育学校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3.
杜振庭  曹丽敏 《现代语文》2006,(11):102-1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化建设,促进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化产业快速增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促进和谐化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化基础,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就成为现阶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4.
刘盛东 《文教资料》2011,(19):125-126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三个层面。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宝贵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和吸纳外国文化的合理内容,以服务大众为方向,使和谐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中国“和合”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许多关于“和”的思想。弘扬传统和合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中国先秦思想家对理想的和谐社会也做出过描绘。伟大导师马克思更对理想社会做出了精彩论述。现阶段提出构建和谐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且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立足社会生活实际,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国家性命题,从一开始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核心是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处理人伦方面有着精辟的论述和成功的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有着极高的价值。将“孝”引入学校德育中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体现着一个政治的时代,也体现着一个文化的时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开放的社会,一个在集体的共同奋斗中,充分容纳个人的创造力的社会,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立足社会生活实际,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种种不和谐、反和谐因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入手.结合当代实际,论述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体育文化中的篮球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总结了和谐理念对篮球文化的启示,并提出构建我国篮球文化和谐体系的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