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像存在着3个顶点:一个是以第328窟为代表的第2期诸窟末期,一个是以第66窟为代表的第3期,还有一个是以第45窟为代表的第4期。可知敦煌莫高窟唐前期造像不断地受到中原(长安)新的流行样式、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术信息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建于何时莫高窟第268、272、275三窟是公认的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70年代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断定其时代为北凉。宿白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载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0卷)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把莫高窟的三个早期洞窟与云冈石窟相比,其窟室形制、造像题材、壁面布局等方面只能对比到云冈第二期的7、8窟,比较合适的应是9—13窟,考虑到敦煌272窟的方形窟室和第275窟绘塑中的汉式建筑细部,似乎再晚一些更恰当。平城业为  相似文献   

3.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造像比例、塑像制作、形象特征、衣冠服饰等方面,探讨莫高窟早期三窟的佛教造像,推测早期三窟佛教造像是根据一定样本进行制作的,样本来自中原,或从西域传入.进一步论证三窟为同期开凿,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一组洞窟.  相似文献   

5.
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晚期,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此窟位于莫高窟三层楼以北,其所处的莫高窟南区北端崖面是中唐洞窟密教内容较为丰富成熟的一区。以莫高窟第361窟为研究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讨论莫高窟第361窟与第359、360窟及周边其他中唐洞窟的关系,进而认为南区北端洞窟群是莫高窟中唐晚期最为重要的从事密教活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敦煌隋代中心柱窟有4座,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须弥山式的中心柱,包括第302、303窟,中心塔柱形与须弥山造型有关,表现的主题是三世十方佛;第二类是中心柱正面不开龛的大型窟,包括第292、427窟,洞窟前部的三铺佛像表现的是三世佛主题。三佛造像在中国石窟中出现较早,北朝后期华北地区的石窟表现为较典型的三壁三龛窟,敦煌隋代洞窟受其影响,在中心柱窟中也表现出三世十方诸佛的主题。从造型及装饰风格因素来看,反映了敦煌隋代石窟在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印度和中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敦煌石窟的中心佛坛窟进行了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内容对莫高窟各个时期中心佛坛窟坛上塑像反映的主题进行探讨.认为归义军时期的中心佛坛窟在规模、造像特征以及洞窟主题等方面与前代不同,归义军节度使与世家大族在修建中心佛坛窟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天宫伎乐的由来及其内容天宫伎乐是佛教艺术的产物,是指壁画中天宫圆券门内奏乐歌舞的天人。敦煌莫高窟早期的每个洞窟中几乎都有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第272窟窟顶叠涩式藻井的四周。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题材内容多以佛教经典为依据。各时代流行的经典和教派不同、洞窟的题材内容、性质、形制也随之改变。早期洞窟的性质与禅修观佛有关,从现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第303、304、305窟是一组有明确年代题记、开凿于隋代开皇初年的洞窟。通过对这三个洞窟现存百余身不同身份地位男女供养人的服饰进行辨识和分析,将其与同时期不同地域服饰资料进行比对,再与史料文献相互印证,可知敦煌地区隋代初年男女性服饰的具体形制、穿搭方式和穿用礼仪以及与前朝后代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髡发是将头顶头发剃光、留周围头发的一种发式,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发式,可远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346窟、第97窟等洞窟中可以看到若干髡发人物,反映了佛教艺术在流传过程中对当地和周边民族风俗习惯的吸纳,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第280窟普贤菩萨来现图考释──兼谈“乘象入胎”的图像来源刘永增敦煌莫高窟第280窟开凿于隋代,五代重修,是一个小型洞窟。窟内后部人字披隆起,西披中央画涅图,四周及其他各处画千佛。西壁南侧上部画迪叶结集①,北侧上部画乘象菩萨(图版肆图1)。一般...  相似文献   

12.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本文在对洞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史料与前辈研究成果,对莫高窟与西夏前期营建有关的洞窟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其中所涉及的断代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认定,绿壁画洞窟主要属于北宋曹氏归义军后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沙州回鹘洞窟基本上可视作北宋曹氏营建的余绪,西夏前期实际上在莫高窟只进行了极少的补修重绘,以莫高窟第340窟、第395窟和第206窟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401窟是隋代第三期洞窟,主室四壁下部与西壁正龛内初唐绘制了31身菩萨立像。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献与现存佛教文献的记载,认为这些菩萨群像可能是根据《大通方广经》绘制的,主要表达了忏悔的意涵。这类菩萨群像出现在隋末唐初,并对以后的壁画题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作为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寺,莫高窟所在的崖面成为中古历史的文化“景观”,也是敦煌历史特有的宗教、文化与艺术“空间”。如何面对像蜂巢一样的洞窟“空间”组合关系,其实关系到敦煌石窟营建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洞窟组合在崖面“空间”上的关联,以及洞窟组合所展示出来的“历史物质性”,是我们今天阅读和理解庞大的莫高窟洞窟群时所面临的有趣课题之一。而莫高窟第156、158、159、161窟所在较为独立的崖面区段,以及这一组洞窟在组合关系上的“历史物质性”,或许是我们理解这一问题一个难得的入口和线索。加上第156窟作为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结合其他三窟窟主的推论和洞窟营建特殊的历史背景,似乎可以看到在莫高窟营建史上一组特有的“政治联盟窟”,进而形成莫高窟崖面上的“张议潮政治联盟窟”。本着这样的思路,回过头来再看第156窟的营建史,实有新的发现或启示,第156窟最初的营建可以早到归义军之前的吐蕃时期,最可能的时间是《大蕃沙州敦煌郡摄节度功德颂》所记张议潮赶走吐蕃统治者,在沙州自任节度使摄州事的大中二年到大中五年,因此洞窟的崖面选址充分地考虑了和张议潮一道起事的政治盟友安景旻、阎英...  相似文献   

15.
国外评价:敦煌莫高窟(德)H-H.福格特在中国甘肃省的敦煌附近,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线路上,有一处由492个洞窟组成的洞窟群,开凿在1.6公里长的陡峭山坡上。这些洞窟建造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之间,作为佛教的庙窟。在差不多45000米 ̄2的面积上,绘...  相似文献   

16.
西夏人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1页上的插图——"西夏人",是根据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窟段壁画西夏供养人武官和武官命妇像临摩的.微长而圆胖的脸形,高高的鼻子,修长的体态,窄袖紧身的服饰,不但描绘了西夏人的真实面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和冠服制度.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还保存着一些西夏时期修建的洞窟.在这样洞窟中有很多壁画和题记,是我们研究西夏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榆林窟又名"万佛峡",它与敦煌莫高窟同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石窟之一.榆林窟在甘肃省西部安西县西南150里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山谷的两岸,因无文献可考,根据洞窟形制推测,其开凿年代可能在隋、唐及其以后.现存比较完整的洞窟,经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编号,东岩30窟,西岩11窟.两岩相距约百余公尺,从现存题记和壁画风格  相似文献   

17.
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樊锦诗,赵青兰公元八世纪八十年代至九世纪四十年代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此时的敦煌佛教并未因政权交替而稍减,佛教及佛教艺术且有了相当的发展,莫高窟的开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是在前人对莫高窟唐前期洞窟的分期研究之后,...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现存北朝窟龛中,塔庙窟与平面方形覆斗形天井窟过半。窟内本尊大部分为倚坐如来,包括如来交脚像、菩萨交脚像、二佛并坐像。这些本尊周围配置禅定印结跏趺坐佛、交脚坐佛、思惟菩萨等诸尊,影塑天部环绕供养。有关莫高窟窟内本尊的研究不多。文章从洞窟图像空间构成的角度考察北朝窟内本尊及其周围造像,指出北朝窟内庄严再现《法华经》所描述的佛国世界,其中心不言而喻应为释迦佛。  相似文献   

19.
赵声良 《家教指南》2006,20(5):1-15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北朝石窟禅窟和中心柱窟,并比较印度、中亚以及中原地区同类洞窟形制的异同,探讨了敦煌禅窟和中心柱窟的源流问题.阐明了敦煌石窟在接受了印度及西域的影响下,继承了河西佛教艺术的传统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的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1900年道士王元箓发现于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又称敦煌遗书。20世纪之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它成为世界的焦点,被世人所瞩目。藏经洞即今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距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宕泉(今名大泉)西侧的鸣沙山崖壁上。莫高窟现存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在这些洞窟中,最早的有公元4世纪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