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众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沦陷时期的北京文坛通过三份影响广泛的刊物《中国公论》《中国文艺》与《国民杂志》亦表达了对"大众化"问题的关注。1939年春创刊的《中国公论》开启了北京文坛"大众化"讨论的帷幕,紧随而来的《中国文艺》将"大众化"讨论引向深入,特别是1942年前后在《国民杂志》上掀起的"色情文学"风潮,展现出彼时彼地"大众化"与众不同、发人深省的历史面貌。沦陷时期北京文坛的"色情文学"风潮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众化"问题的一种拓展,并且可能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身某一类气质的表现和释放,具有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历史意义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雪峰诗社"诞生于康熙年间大兴"文字狱"之时,全国文坛悄然无声。"雪峰诗社"的成立,在全国,是一件令人震惊的壮举;在云南,则是当时文坛的一件盛事。"雪峰诗社"的发起人为明遗民陈佐才,核心成员有徐宏泰、张以恒、彭印古等,该诗社成员大多为遗民或隐士,其诗歌创作也多为酬答赠别、怀古悼念、山水风物等。对"雪峰诗社"进行梳理,有助于还原其在滇南文坛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南朝刘宋文坛上,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为"元嘉三大家"。南朝时期,整个文坛弥漫柔靡文风,鲍照却颇自振拔,能够上接汉魏,独具俊逸风骨。无论是直抒情志,还是借物咏怀,鲍照的赋都是在一种激动不安、心潮起伏的情绪下写成的,倾吐出一种英雄无路的郁愤之气,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内心冲击。这种冲击的强烈性则归功于鲍照赋"折"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女性文学从古至今一步步走来,一直不曾停下脚步。随着"女性世纪"的到来,女性文学以其独特魅力,铺天盖地地走到大众面前,以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傲然屹立在文坛之中。翻读大大小小的报纸和杂志,你不难发现当今的女作家群是那么的壮观,先锋作家、美女作家的美名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一时之间,文坛晃动的净是女性面孔,女性文学更是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5.
袁宗道是晚明文坛上"公安三袁"中的长兄,他"稳实"的性格特征使他一方面偏于保守,挣扎在仕与隐的抉择上;另一方面又在个人修养上提倡收敛,在为学上主张"圆通",对空疏浮泛的晚明文坛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东日 《同学少年》2009,(11):53-53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从意大利兴起,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相似文献   

8.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乔治·奥威尔在上个世纪的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但他却患有严重的"厌女症",这从他的首部小说《缅甸岁月》中一系列扭曲化的女性人物形象中可以得到佐证。奥威尔的"厌女症"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文将进一步探究导致他后天患上"厌女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一提起李敬泽,许多人都会说他的气场强大。仔细想想,他这个人确实有着与众不同之"气"。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我们几个人在北京学习,经一位老师介绍,得以拜会他。那时的文坛已经有了所谓文学青年进京三件事之类的说法,但我们几人算不上标准的"文青",都已博士毕业在大学教书,可是都读过他的不少评论文章,又刚刚读过《小春秋》,一致认为此书乃当代文坛一枚奇异之果,有大寂寞,有大热烈,笔法不凡。而我从西部来,一直关注西部作家,自然读到2009年《废都》再版时他写的那篇代序的《庄之蝶论》,读罢感叹,此文一出,  相似文献   

11.
"推敲"这一典故,在中国文坛上成为一段美谈,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认为写作时遣词造句用哪一个词最妥当,应根据文章或诗歌的意境而定,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文中对所举例子——"推敲"这一典故的评论有明显纰缪之处:误认为李凝所敲之门是寺门,由此得出"推"比"敲"好的结论。这一评论缺乏信服力。  相似文献   

12.
"私人化"写作的出现有它合法的本土语境和全球语境,使它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浮出了历史地表,并浩然成为当代文坛一处独特的景观,丰富了当代文坛的话语表达,推动文学发展的多元化。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以过于极端化、私人化的"躯体写作"为标榜,视角单一,阻碍了文学应有的意义生成;以对消费社会符号化状况的认同,对感性欲望进行无休止的追逐,渐步走向了文学审美特征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13.
在"宋明理学"、"复古"思潮影响下的明代文坛,杨慎是一位独树一帜的诗人。他高举"诗主性情"的大旗,在略显沉闷的明代诗坛无疑是别开生面的,特别是在他被贬永昌府后的诗歌创作更加体现着他的这一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末主秉文坛的复社"二张"之一,张采叙事散文的特点于思想内容上,一扫王阳明以来的文坛纷纭,恪守明经倡学,回归程朱理学范畴;在叙事技巧上,善于将人物置身于特别的场景中凸显人物性格,善于营造静穆朴实的文风。作为张采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文体,"传状"文无疑是洞见复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的香港书展将年度作家的荣誉颁给了李欧梵,在回答媒体记者关于"有人在忧虑文学式微的问题"的采访时,这位作家谈到了对大陆当下文坛、文学生态的看法。现在的大陆文坛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李欧梵说,危机不是文学的问题,而是大家对于文字不够严谨,不够重视,比如说中文,有多少人可以像台湾的作家王文兴一样,每天只写不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每一个创作阶段都能留下时代烙印并真实记录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作家很多,已故山西作家马烽也是其中一位。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乡土写实作家,其小说体现得也正是浓厚的"民间"乡土本色。  相似文献   

17.
私小说在日本文坛所占的比重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无法与之抗衡的,在日本,几乎没有哪个作家不写私小说。笔者试从私小说的创作特征出发,分析私小说作品中的"原生态"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谈起民国时期的文学奖励制度,研究者一般会想到当时举办的"大公报文艺奖金",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我国现当代文坛最早的一项民间文艺奖金,如肖乾先生就曾将其称为"一桩创举"[1].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在文坛上已经自成一家。特殊的文笔描写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王安忆在小说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风格被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王安忆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理论,尤以1988年提出的"四不"追求理念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王安忆始终遵循着自己提出的写作理论,从不加以变更。王安忆这种写作风格,给予其他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私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坛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它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诞生、发展及其影响力,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近代文学,进而更好的了解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